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村長”打造“環保村”


孩子的童話●鄭翊

長大後,我要打造一個“環保村”,村子里的屋子是用石頭做的。屋子都是建在樹林里,不可以用木材,除非是掉下來的樹枝。

“環保村”里有三十五間屋子,如果人家要買屋子,只需要一百令吉,如果要租屋子只需要五十令吉。其中五間屋子只用來收食物。

“環保村”的村長是我,住在村里的人不可亂丟垃圾,不可隨便燒東西,除非得到我的允許。

村里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每天早上人們要把家里的垃圾, 倒進一個大大的垃圾袋,然後就由其中一個人用繩子把垃圾袋綁緊,然後把繩子的另一端綁在腳車,那個人就騎腳車出到樹林外面,把垃圾送到垃圾場。

媽媽問我說:“如果我住環保村,要不要錢呢?”

我說:“要,因為要公平。我拿錢給您,您又再給我就可以了!”

我又對媽媽說:“如果住在環保村里的人不守規則,就要罰款五十令吉。如果三次不守規則,就要被關進一間‘黑屋子’,六次不守規則,就被趕出去。”

媽媽問我為甚麼會想到建“環保村”,我就說:“現在地球的保護層破一個洞了,我們住的地方空氣受到污染,所以我要建環保村,讓人家呼吸新鮮空氣。”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環保村”的“村長”還沒有長大,卻已非常關注“環保”的問題。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村長”講“環保”,是“村長”只有5歲的時候,我們駕車經過一個被開發的山林區時,“村長”突然很生氣的說:“亂砍樹木,一點都不環保!”,嚇到我這個“未來村長的媽媽”。

後來“村長”從兒童書籍上讀到地球保護層被破壞、以及其他關係到環保問題時,都會很認真的來“匯報”,並且流露出憂慮神情。

“村長”甚至問我說:“媽媽,如果環保和宗教只可選一樣,您要選哪樣?”

然後她就下定論說:“如果是我,一定會選環保,因為沒有環保,地球有一天就會滅亡,就不能有宗教和任何東西了。”(講話比傳道士還有道理的“村長”,再一次嚇到我!)

老實說,這是令大人感到汗顏的問題,很多大人都像我一樣,我們知道環保重要,可是也沒有具體的行動去關注環保,如果沒有發生直接衝擊周圍環境的事情,如每年“定期”在8月至10月籠罩我國天空的“煙霾”,我們也許就不會太過在意燒芭、露天焚燒垃圾對環境帶來的危害。

每年印尼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農民清理農作地,人人手中一把火燒芭,造成的霾害隨季侯風吹到大馬、新加坡、汶萊、泰國,甚至蔓延到太平洋的馬里亞納群島。

霾害影響國民健康,影響學校進行課外活動、有些學校甚至必須暫時關閉。霾害也打擊國家的旅遊業及相關領域,間接影響國家經濟。

只是一個區域定期性的霾害,就顯示出無視環保,甚至於對環保“無知”的大人,對地球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破壞性。

然而,霾害之外,人類智慧造就的文明高科技、核武、工廠廢氣、以及為了商業利益而破壞環保進行的種種發展、卻不斷向原始的自然生態作出無限止的挑戰。

努力推動環保挽救地球生態的人,卻總抵擋不住每分每秒都不斷在破壞環保的人。

宗教中有“世界末日”之說,而現實中地球也被科學研究預見,終有一天或不能倖免毀於人類智慧生產的文明科技中。

地球確實需要“環保村”,讓更多人呼吸新鮮空氣。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王者之風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我心情不好,媽媽就問我為甚麼?

我說:“今天我抄黑板上的功課,抄得比較慢,老師擦掉之後,我還有一題半沒有抄完,老師就罵我,所以我心情不好囉!”

媽媽就跟我說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在學校跟妳一樣,抄黑板上的功課抄得比較慢,結果被老師罵。然後他向老師道歉,並說明天他會加快速度。”

“第二天,老師進班後,發現那個小男孩真的加快速度了,而且老師問他的問題,他都會回答。”

“有一天,皇宮寄了一封信去學校,說要帶那個小男孩出去參加一個活動,那時曾經罵他的老師,才知道他是一個王子。後來小王子長大了,他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國家元首端姑米占。”

我聽完這個故事後,覺得很驚訝,原來國家元首小時候,也和我一樣犯過抄黑板上的功課太慢的錯誤。

雖然當時他是王子,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老師罵他而生氣,反而向老師道歉。

而我只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被老師罵一下,有甚麼大不了?

我對媽媽說:“我以後改過,像王子一樣,加快速度抄功課。”

後來,我真的有加快速度,老師也沒有罵我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自古至今,民間百姓碰上作威作福的人時,口里總會不經意的說:“他以為他是大王啊?”

然而,自古至今,能讓人民銘記在心的卻是以德服人的“好皇帝”。“好皇帝”不以權勢地位壓迫人,卻以謙遜和體恤民心的德行修養,贏得百姓的尊敬愛戴。

國家元首端姑米占童年時,皇室沒有特別突顯其尊貴的登嘉樓州王子身份,甚至當年的小王子被老師責罵時,反而深懂尊師重道的向老師道歉,並力求改善自己,這當中已可看出當年的登嘉樓蘇丹,所給予這名小王子的家庭教育,是多麼的講究謙遜親民,完全沒有以權勢壓迫他人的架子。

多年後的今天,貴為國家元首的端姑米占,在登嘉樓以愛民如子見稱,出任國家元首後,也仍然謙遜有禮。

國家元首初上任時造訪吉打州,獲得同樣親民的吉打蘇丹迎接時,兩人從機場欲步上轎車時,不斷的互相禮讓,這樣不經意的動作,看在當時在場的百姓眼里,卻有說不出的感動。

除此,數年前霹靂州王儲拉惹納茲林,迎娶王妃查拉時不講究奢侈排場,婉拒政府撥發的公款,完全自己承擔婚禮費用。王儲也拒絕商界和人民在報章刊登廣告賀詞,並禁止政府官員應用公款購買賀禮。

令人民感動的是王儲反而建議政府將公款用在發展霹靂基設及改善人民福利方面。更難得的是,貴為皇室顯赫人物,王儲的婚宴卻不忘社會不幸的一群,以身作則邀請孤兒院和老人院的老少參加之際,也勸告政府官員通過慈善活動表達對其婚禮的祝福。

另一個令人民讚賞的“好皇帝”,就是雪蘭莪州蘇丹。當年雪州議員兼前市議員查卡利亞霸地建千萬豪宅和“沙爹屋”風波鬧大,連當時的雪州大臣都奈何不了這個目空一切、作威作福的人時,雪州蘇丹忍無可忍插手召見查卡利亞,並當面指責他“被多方面投訴態度傲慢、粗野、濫用職權”,並促查卡利亞犯錯後應馬上辭市議員職。

今天的大馬政壇,仍讓人民感到“烏煙瘴氣”,難以呼吸,許多沒有德行修養的政治領袖,狐假虎威的叫囂,在種族問題、男女性別歧視、國家發展和建設、工程和管理政策方面出現紕漏失責,使人民對種種格局感到失去信心。

不是“王”的人,卻利用金錢、身份、權勢、地位去進行扭曲變相的“壓迫”行為,他們應向國家元首、以及數名深受人民愛戴尊敬的蘇丹、王儲學習,見識一下甚麼叫“王者之風”的德行修養,從中了解甚麼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媽媽煮的粥


孩子的童話●鄭翊

每次我生病,保姆就煮粥給我吃。媽媽沒有煮飯的習慣,所以她就到外買白粥給我吃。

我對媽媽說:“家庭主婦煮的粥都很好吃的哦!”

媽媽說:“但我不是家庭主婦啊!”

其實媽媽有煮過粥給我吃,在我還是嬰兒時,媽媽沒上班時都會煮粥餵我吃,有一次我生病,媽媽煮的雞粥也很好吃。

可是,很久都沒有吃到媽媽煮的粥。

有一次,我們從吉蘭丹公公家回來,剛好我生病,就在車上吵媽媽回家煮粥給我吃,爸爸就很奇怪的問:“為甚麼妳一定要媽媽煮粥給妳吃?”

上個星期,媽媽生病,她睡醒後對我說:“我昨晚突然想到我媽媽煮的豬肉粥,我小時侯生病,我媽媽就煮豬肉粥給我吃哦!”

我聽了,就說:“我很羨慕您,有一個媽媽煮粥給您吃,不如媽媽也煮豬肉粥給我吃啦!”

第二天,媽媽託保姆到巴剎買豬肉,保姆問我是不是想吃粥,媽媽對保姆說:“她要吃的是媽媽煮的粥。”

我放學回來後,聞到很香的味道,媽媽真的煮了豬肉粥給我吃,我非常高興,覺得這碗豬肉粥真的很好吃。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不是每個女人都喜歡煮飯,尤其在外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身心都已疲累的職業女性,對廚房的工作都不一定有興趣。

女兒在課本上看到“媽媽在廚房煮飯”的圖文時,常常都會很認真的說這樣的景象不會出現在我們家里。甚至於老師叫她帶米、蛋、綠豆之類的東西到學校做實驗時,她也不照會我,直接就跟她的保姆要了。

我問起時,女兒就很理直氣壯的說:“因為媽媽都沒有煮飯嘛,家里哪會有這些東西?!”

但是,她一生病就會吵我煮粥,我一直都沒有把這煮粥的事件放在心上,直到前些日子自己生病時,突然非常想念媽媽在我童年時煮的豬肉粥。

在病中人的心情特別憂傷,而這時我才體驗出外面的粥不管味道好不好吃,和媽媽煮的粥都根本沒得比,因為外面的粥都沒有滲入媽媽的愛和感情。

第二天,放學回來的女兒高興的品嚐我煮的豬肉粥時,我心里也有說不出的滋味,因為我知道有一天她長大成人後,甚至當了人家的媽媽時,可能某一天無意中掀起童年的回憶時,會有一碗媽媽煮的粥,溫暖她脆弱的心。就像我病中的憂傷,因為記憶中的一碗粥而獲得撫慰。

可能對一些媽媽是家庭主婦的孩子來說,天天都可吃到媽媽煮的粥和飯菜,可是現代家庭卻有許多的孩子,只有在保姆家可吃到“家庭飯”。

否則這些孩子可能都是吃父母從外頭打包的飯菜,或是“搭伙食”的食物,這些“外頭飯”都沒有“感情”,不會在孩子未來的回憶中留下任何意義。

根據企業及合作社發展部一項數據,女性人口之成長率每年增加2.4%,佔我國人口的47.8%,然而職業女性比例由2004年的44.7%,提升至2005年的45.7%,數據顯示社會上越來越多職業女性,也意味留在廚房用愛心溫暖孩子的胃的媽媽,越來越少。

職業女性和家庭主婦都各有繁重的工作,魚與熊掌不能並存,孩子期待媽媽煮的粥,很多媽媽偶爾煮出的一碗粥卻也變得那麼“稀罕”。我不期然的想到,是否還有很多現代媽媽,都像我一樣愧對孩子的胃呢?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丁丁”不是同性戀


孩子的童話●鄭翊

“天線寶寶”是我喜歡的卡通片,我從小就非常喜歡這4隻寶寶。

小時候,我每天都要看“天線寶寶”卡通片,連我兩歲的生日蛋糕上也有畫“天線寶寶”,而且還有4隻“天線寶寶”公仔圍在我的生日蛋糕旁,跟我一起合照。

可是,有一次我卻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說其中一個天線寶寶“丁丁”是“同性戀”。波蘭政府和心理學家說“丁丁”是個男生,卻提了個紅色的包包,有同性戀的嫌疑,所以建議禁播這個節目。

我看了很生氣,覺得這些人真的“神經病”!

“丁丁”和其他3個天線寶寶都是小孩子,而且小孩子不管是男的女的,聲音都差不多一樣,有誰能知道“丁丁”是男的還是女的呢?

我問媽媽:“如果是男孩子,就不可以拿紅色的包包嗎?”

媽媽說:“如果那個男孩子喜歡紅包,拿紅色包包也沒有錯呀!”

於是,我就問媽媽:“我喜歡藍色,那我拿藍色的書包去學校,難道我也是同性戀嗎?”

媽媽說:“當然不是啦!”

我覺得那些人很奇怪,4隻“天線寶寶”都只是卡通片中的小孩子,小孩子會談戀愛嗎?竟然講他們是同性戀,這未免太荒謬了。

如果因為這樣而禁播“天線寶寶”,我和很多小孩子都會很傷心的!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在大家其實都還搞不懂“丁丁”的性別時,“丁丁”卻因為拿紅色包包而被指為“同性戀”,有人因此建議禁播這個兒童節目,令人啼笑皆非。

建議禁播的包括心理學家,想必然是“一番好意”免得小孩子面對“不良示範”,不想小男孩提紅包包,繼而看了“天線寶寶”而趨向“女性化”。

這樣的社會價值觀,探索著性取向的問題,可是加諸在一個兒童卡通片的角色上,混淆的不只是小孩,大人也一樣不能理解。

聯想到數年前一名承認是同性戀的大馬人歐陽文風,被立為美國紐約某教會牧師。

可以想像,很多教徒和非教徒都自然會萌生一個疑問:同性戀也可當牧師嗎?

這個問題,就好像很多非基督教徒常常問:“牧師可以結婚生子嗎?”

這不是“丁丁”的問題了,在世界各角落,都存在同性戀的人,同性戀在法國可以被接受,在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卻仍“躲躲閃閃”。

同性戀,在社會價值觀或許多不同宗教的詮譯中,都不是可以讓廣大的人認同和接受的,甚至於有更多的人認為同性戀有罪。

很多人因此覺得“同性戀”是可以通過“教育”而遏止,尤其對小孩子,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會禁止小女孩玩刀玩鎗,不讓小男孩玩洋娃娃、玩“煮飯”、玩顧嬰兒的遊戲。

嬰兒部門所出售的用品,售貨員會建議家長把藍色的用品買給男嬰,粉紅系列用品留給女嬰,白色的用品就比較“中性”,男女皆適用。

這是“社會價值觀”之下,溶入孩童生活的“性別定律”嗎?所以被心理學家視為男生的“丁丁”不能拿紅色包包?!

大人缺乏自信而自以為是的價值觀,想套在孩子身上當作是教育,有時反而會讓小孩子不能理解大人的幼稚。

國王的新衣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去雲頂高原遊玩,我們去玩“碰碰車”、“摩天輪”、“空中飛椅”、踏船……,玩得很開心。

回家的時候,在巴士車上,我跟我的朋友講話時,有一個“安娣”說我們很吵,因為她去雲頂高原開了房,但是整晚都沒有在房間睡覺,而在賭場賭博,所以現在她要在巴士上睡覺。

然後,那個“安娣”就問我們:“奇怪?你們為甚麼這樣遠來到雲頂,去玩那些東西?浪費時間!”

她向旁邊的人炫耀,說她在賭場贏了很多錢,她還說賭博可以動腦筋。

她在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對我說:“賭博可以使算數更好。”

我就急忙說:“我的算數很好了,不用再去賭博了。”

後來那個創辦“雲頂”的人去世了,報紙上有很多人都稱讚他很偉大。我不明白他開賭場,為甚麼人家還要稱讚他?

我就對媽媽說:“他建那些玩樂設施就好了嘛,為甚麼還建賭場?賭博會害人不淺的哦!”

媽媽聽了說:“妳知道賭博是不好的,那麼要記得永遠都不要學賭博!”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大馬的政府和警方向來“看起來”都嫉“賭”如仇,一度還積極的掃蕩有賭博性質的電子遊戲機、黑市萬字收注站。

某一個農曆新年,10多名老頭興起聚在一起打麻將,結果都被警方帶回監獄,剃個光頭好過年。

不過,傲視大馬置於“雲深不知處”的高原上,卻曾有已退休的總警長級人馬被招攬出任高層職位,兩相得意,如魚得水。(雖然也有人質疑某些宗教不是禁忌賭博嗎?是不是自己不賭,當當賭場的高層也沒有甚麼問題罷?)

許多政治領袖,不也總是義正嚴詞的勸告那些賭得傾家蕩產,借“大耳窿”高利貸,卻連累家人的賭徒快快醒覺嗎?

可是在雲頂高原舉行的喪禮上,只要你說得出的各族高官顯要和政治領袖,他們開口皆無不稱讚大馬最大賭場的創辦人,是“大馬的偉人”、“成功華人的榜樣”……。

這個賭場執照,是當年第一任首相親自發出的,接下來幾十年自然也就成了全馬貢獻最大的納稅人之一,來的人愈多,政府和創辦人兩家皆大歡喜,這就是不可否認的“豐功偉績”吧?

很多人不都說華人最愛賭,賭是華人喜慶方式嗎?來自四面八方的華人站在山腳下仰望山上賭場堆積的財富,虔誠的上山“供奉”,夢想自己終有一天下山時是口袋滿滿的百萬富翁,不必再在山下辛苦勞碌一輩子,永遠是大贏家的賭場領導人當然就是這些供奉者的“成功華人榜樣”了。

一代賭王風光的喪禮,令人聯想起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沒有任何人提起“賭博是一門害人的事業,只會弄得很多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我們的小孩和青少年看到人人贊揚恭維賭業創造的神話,怎麼能厘清心里的不解和疑惑呢?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不能承受的重

孩子的童話●鄭翊

每天我都帶兩個書包上課,一個背著,一個用手提。

要走上3樓教室時,拿兩個書包很吃力。

如果我是校長,我會在學校內建電梯。

首先我會建一個專門運載書包的電梯,小孩子把書包放進電梯,跟守在電梯的工作人員說書包要送去哪一層樓,然後書包就會送到每一樓的一個“書包通道”,像機場行李轉運站這樣,讓小孩子去拿自己的書包回課室。

這樣,小孩子自己就不用背重重的書包上樓,而且可以乘電梯到樓上課室,不用像我們現在這樣辛苦。

另外,我還要做幾個有棚頂的“通道”,從教室前面的走廊連接到兩個不同方向的校門口,這樣小孩子就不必在下雨天時淋雨。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小學生的書包重,孩子背上的重量是家長心里的包袱,尤其瘦小的孩子背著重重的書包步上高樓,當中潛伏的危機和生理發育的後遺症,都令人擔心。

無奈,華小建築物只能往上建,要爭取一寸多餘的土地都不容易,縱觀華小都沒有空間往橫發展,教室都只能往高處向上建。

每次看到華小生重重的書包,心里感慨小小的孩子,背負的豈止是書包的重量,他們背負的其實是看不見的華教傳承使命。

華小生的功課負擔原本就比國小生重,但是很多熱愛華教的家長還是願意和孩子共同獻出一分力量,延續母語教育,而不計書包重量帶來的負擔,只要把華文教育一代一代傳下去。

政府在數年前推行英語數理教學後,華社和華基政黨最終爭取到在華小推行雙語數理教學制,在母語教數理為主、英語數理為輔情況下,華小生的書包重量再一次增加課本負擔。在這當中小學生可能都不自覺,小小的生命其實都在承擔捍衛華教的重任。

英語數理教學是否繼續推行及是否作為考試媒介語遲遲未定奪,華教和華社這數年來爭取以母語教數理,避免華小變質的努力不懈,但往往卻會莫名被冠上挑起種族敏感課題的大帽子。

政府的最後決定,不只是各民族是否得以延續以母語教數理的轉機,也是小學生們的書包重量和學習空間是否有喘息機會的關鍵。

“新生水”


孩子的童話●鄭翊

假期中,我和媽媽去新加坡旅行,我們去參觀“新生水”工廠。

導遊叔叔在巴士上告訴我們,我們從大馬來到新加坡,上廁所時就“貢獻”了很多,作為“新生水”。

當我們進去“新生水”工廠,講解的姐姐拿出一瓶瓶的“新生水”想請我們喝時,就很奇怪的問:“為甚麼你們的表情都怪怪的,你們的導遊到底跟你們說了甚麼?”

我就大大聲的告訴那位姐姐:“導遊叔叔說這是小便的水做的呢!”

姐姐就對導遊叔叔說:“哎呀,你竟然這樣講,等下我給你10瓶新生水,要你全部喝下才知道!”

導遊叔叔說:“我沒有這樣說呀!”那位姐姐就說:“小孩子是不會講騙話的!”

後來,那位姐姐就給我們看很多講解“新生水”的影帶,我看到畫面上的細菌和骯髒的東西,都被過濾隔開,不能混進去清潔的水。

後來,那位姐姐給每個人一瓶“新生水”,我喝了覺得有一點苦。

不過,我知道“新生水”,不是小便的水,而是“高科技”下過濾生產的水,可以讓新加坡人喝和用。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參觀新加坡的“新生水”工廠後,回大馬的路上,長途巴士上剛好播放新加坡劇“跑吧!孩子”,劇情一些內容影射大馬和新加坡針對水供的爭論。

新加坡政府耗巨資,仿效歐美先進國家引進高科技,在新加坡“生產”新生水。為“新生水”工廠講解的小姐,把濾水的過程介紹完畢,對參觀的大馬遊客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新加坡未來是否不需要大馬供水?這個問題我沒有辦法回答。”

喝著“新生水”,望著導遊在巴士上一直嬉笑的怪我的女兒,向“新生水”的講解姐姐“爆內幕”,莞爾之際,心里卻認真的佩服新加坡政府,在任何時刻都保持最高的“危機意識”,未雨綢繆的以完整的機制,去推動惠及人民和國家的政策。

在閱讀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回憶錄》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樣,都覺得新加坡人“怕輸”、傲慢。

可是,閱讀有關回憶錄後,再重新踏進新加坡這個國家,親眼閱歷這個各方面都顯出非常有紀律、有系統和制度化的國土後,終於明白到這個小小的島嶼,為何會比東南亞國家遙遙領先的在國際上被認同。

“新生水”只是反映新加坡政府具有遠見,應用智慧和科技去化解國家隱憂和危機的其中一小部份努力。

從當年脫離大馬宣佈獨立,至到今天在經濟、學術、清廉排名等方面,這個國家都以實力和有系統的機制,在各方面都取得被國際認同的成就。

從新加坡的“新生水”,轉而想到數年前在南馬發生的空前大水災;新加坡在那這段期間也面對水災波及,但新加坡政府卻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啟動應對天災的機制收拾災後殘局,無損該國在聖誕節黃金時期迎遊客的面貌。

反觀南馬大水災發生後至今,過程中頻頻暴露了大馬政府無法及時啟動機制,應變災情需要。而在面對人民的投訴和非議時,政府當局仍選擇睜著眼睛說瞎話,否認我們的應對天災機制存有弱點。

“新生水”工廠內的新加坡籍“姐姐”說,小孩子是不會講騙話的。但是,小孩子卻往往比任何人更清楚,最常講騙話的,是大人。

性的疑惑


孩子的童話●鄭翊

小時候在托兒所午睡,我都不要和男生睡在一起,每次都睡在顧我的“安娣”旁邊。

我在戲里看到男生和女生脫光衣服一起睡覺,過不久女生就會對男生說她有baby了,我覺得奇怪,就問媽媽:“為甚麼一個男生和女生這樣就會有baby?”

媽媽就說:“男生和女生只是脫光衣服一起睡覺,是不會有baby的,只有發生‘性關係’才可能會有baby。”

我就問媽媽:“甚麼是‘性關係”?”

媽媽說:“男女用來小便的地方也叫‘性器官’,男生的‘小弟弟’放進去女生的‘小妹妹’裏面,就有一種叫‘精子’的東西從男生的‘小弟弟’游泳進去女生的‘小妹妹’裏面,如果進入女生體內的子宮,男生的精子和女生的卵子結合,就會變成小baby。如果精子和卵子沒有結合,卵子每個月就會破掉流血,沒有baby就‘來月經’。”

我就說:“哦,這樣女人懷孕期間就不會來月經囉?”

媽媽說是,然後告訴我說:“妳要保護妳的‘小妹妹’,不可以給任何人觸摸和侵犯,如果有人強硬的把他的‘小弟弟’放進女生的‘小妹妹’,就叫‘強姦’,放進屁股就叫‘雞姦’,小孩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就要馬上告訴父母或老師,不必害怕這些壞人的恐嚇,要勇敢的去報警。”

媽媽說這是“性教育”,很多大人都不願意教他們的孩子“性教育”,媽媽小時候問外婆小孩是怎樣出生的,外婆卻對媽媽說:“小孩是從肚臍跑出來的!”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昔加末曾有一個10歲小女孩被父親的神棍好友誘騙強奸拍裸照,新聞報導內容顯示,小女孩並不了解這些都是不對勁的“性行為”。

小孩子不了解甚麼是“性行為”、“性關係”,所以就不能直接的去明白甚麼叫“性侵犯”。

神棍只是心懷不軌的色狼的“其中一種身份”,在這件事上已不僅止於人們對宗教的迷信產生的愚昧無知,甚至於也敲醒了現代父母,你曾經勇敢的向年幼的孩子解答關於“性教育”的疑問嗎?

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代,父母親禁談“性”,小孩問起自己是如何出生的,父母親總是提供荒謬的答案,包括“小孩是從石頭爆出來的”、“從母親的肚臍跑出來的”……,要不然就乾脆說“小孩問這樣多幹甚麼?”、“等你長大就會知道!”。

然而,我們帶著“性的疑惑”成長後,成了人家的爸爸媽媽,現今仍然有大部份的父母,選擇“逃避”孩子對性的探討,甚至於很多父母總是用“鬼祟”的表情和態度來敷衍孩子的疑問。

談論性教育的禁忌,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來自大人,小孩用天真好奇的心態來探討“性”,其實原本都不懂得存有色情意識,偏偏卻是大人複雜化了小孩最簡單的問題,自作聰明的為最基本的問題加上了有色曖昧。

大人用鬼祟的態度避而不談,要不然就是大發雷霆,結果把小孩子嚇得在成長過程中都無法了解甚麼是“性教育”,一旦不幸被性侵犯時,心存疑惑也不敢告訴長輩了。

其實,每個小孩到了一個階段,就會自然萌生關於性的疑問,我的女兒也一樣。除了以自然的表情和語氣認真的用她懂的方式解答,我也會和她一起選購關於兒童性教育的漫畫、故事,讓她能更淺易的了解性教育的概念。

對我來說,教導小孩性教育時,最重要所持的態度,要如教小孩學習科學、數學或語文般從容自然而認真。讓小孩正確的了解性教育,因此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比讓他們學習其他知識更重要。

神秘隧道的謎底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條暗暗的地底隧道,只有一點黃黃的燈,我很想進去看看,覺得就像到“鬼屋”探險那麼神秘。

某一次的假期,我參加一個小孩子的生活營時,看到這條在一個會館前的隧道進口。隧道的另一個出口,可以接到市區接近火車站的街道。

有時媽媽帶我去逛街,把車停在火車站附近,我們走路經過隧道出口時,會看到一些人騎腳車、電單車或走路,從隧道通過。

每次我都想走進去,看看隧道中到底是怎樣的,但是媽媽每次只帶我走一小段,都還看不清楚隧道中到底有甚麼,她就說裏面好像很危險,不肯再帶我進去。

可是,媽媽說她自己年少的時候,常常都一個人走路穿過隧道,到市區逛街,現在她卻說治安不好,不知進了隧道會發生甚麼事,而不肯帶我去“冒險”。

我說:“可能會很危險,但是我們可以帶木棍進去,遇到危險的時候就用木棍打壞人囉!”

可是,媽媽還是不答應,她問我說:“現在我不帶妳去,有一天妳長大了,會自己跑進隧道中看看嗎?”

我說:“哈哈,我一定會的,我一定要去看看隧道裏面到底有甚麼?!”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女兒心目中的那條“神秘隧道”,其實也是存有我年少時美好回憶的“時光隧道”,其實我也很想去看看,那麼久沒有走過的隧道,不知是否還有當年的影子。

然而,不知怎的,無數次我牽了女兒的手,才走進隧道沒幾步,就會心生疑慮……。

想像在這條地底隧道中,是不是有匿藏沒錢買毒品卻毒癮發作的吸毒者,突然發狂搶劫……也擔心在窄小昏暗的隧道中,突然有騎電單車經過的攫奪匪,把財物搶去且傷及我們……甚至於把小孩抓走,以及擔心各種各樣可怕的罪案,會發生在隧道內,只怕到時呼天不應……。

想到這里,我就很掃興的把準備“冒險”的女兒拉出隧道口,因為我實在沒有勇氣用兩條人命去進行非必要的“探險”。

當我還是十多歲的女孩時,常常獨自穿越這條地底隧道,通向市區逛街,那時走在只有昏黃燈光的隧道中,同樣會看到電單車、腳車和行人來來往往,但心里並沒有很深的懼怕,而且當時還非常喜歡在“地底隧道”獨自行走的“神秘感覺”。

那時社會上也會發生劫案、強姦案,但每一種罪案似乎都是“分開”發生,而不像現在這樣,匪徒搶劫了“順便”強姦,強姦或打劫之後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的“殺人滅口”。

過去,只有在幽暗小巷才會面對很高的攫奪案風險,然而今日社會不管是否光天化日,在人來人往的街邊、停車場、甚至熱鬧的購物廣場內,都會發生攫奪案,甚至於許多無辜生命在攫奪案中,因與匪徒拉扯而被致傷、死亡。

大馬現在不再是“民風樸素”,治安不靖引起人心惶惶,匪徒在暗,我們在明,“人人自危”卻防不勝防之際,我想那個隧道的謎底,實在是沒有必要去探索了。

“人仔”爆炸記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晚上,我帶“人仔”回家,一邊說:“人仔人仔快快走……” 媽媽牽著我的手,笑說:“應該是人仔人仔快快飛……”

“人仔”是我們從市集上買的汽球,我選了3種不同顏色的汽球,賣汽球的叔叔就把紫色的汽球充氣成圓圓的“頭”,白色的長形汽球折成人的身體和雙手,紅包的長形汽球折成好像穿褲的雙腳。

因為汽球看起來像個小人兒,我和媽媽給它取名叫“人仔”。

第二天媽媽下班回來看到我,就問:“人仔呢?”

我不高興的告訴媽媽,“人仔”只剩下一個圓圓的頭,因為下午在保姆家時,“人仔”的手和腳不小心被其他人“折壞”,結果都爆掉了,我差一點就哭起來。

媽媽安慰我說不要緊,然後一邊幫我蕩秋千,一邊問我說:“大人小孩都會有不同的壓力,妳有壓力嗎?”

我點頭說:“有。”

媽媽問:“小孩的壓力可能來自功課、父母、老師或朋友,妳的壓力來自哪裏?”

我說:“功課。”因為功課每天都很多,做到半死,壓力當然來自功課啦!

媽媽又說:“人要懂得紓解壓力,不然積壓久了,就會像妳的′人仔′汽球一樣,不能承受壓力而爆炸。妳要像′人仔′這樣嗎?”

我應該不會像“人仔”這樣,覺得有壓力的時候,我就看很多故事書,或在遊樂場玩耍,這樣壓力就會不見了,我不要做“爆炸的人仔”!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壓力”存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大人有壓力,小孩有壓力,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

每個人都有不同來源的壓力,可是大多數的人總是只偏重自己面對的壓力,而沒有設身處地去考慮別人站在另一個立場,也自有其本身的壓力。

在一般家庭中,父母親因為生計的負擔、工作環境中的各種問題、教育子女或供養長輩的責任,而會感受到壓力重重。

當孩子不聽話時,作父母的常常就像“爆炸的人仔汽球”一樣,用發脾氣的方式宣洩壓力,結果對自己、對孩子的感受都造成了傷害。

不管一個小孩子多麼聰明伶俐,小孩子在一個家庭中其實都處於“弱勢”,尤其大多數做父母的基於自己的“權威”,只容許自己因壓力積壓造成的怨氣,發泄到不聽話的孩子身上,但卻很少會去考慮從小孩子的立場形勢來看,小孩子本身也有壓力。

小孩子在學校、在生活的環境、和朋友及家人相處方面,也有他們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

尤其一些小孩子不懂得解決面對的困擾,心里充滿壓力,卻不被父母了解,反而必須承受父母責罵的衝擊,而使到他們倍感被忽視,在沒有獲得正確引導下就會因壓力堆積,而形成憂鬱症和不自覺的患上精神病。

值得關注的是,演變成精神病患者之前,不管孩童或成年人,最初都是從生活中面對的壓力無從紓解,以致產生不同程度的憂郁症、焦慮症、失眠症等。

根據衛生部於1996年至今展開的一項健康調查顯示,有11%的成人患上憂郁、焦慮和精神病分裂症;但是卻有13%的孩童有此病症,比成人的 巴仙率還高。而許多病患者在心里面對重重壓力,缺乏輔導情況下就會偏向自殺,在大馬平均每10萬人口就有3千至4千人因精神困擾問題而自殺。

這樣可怕的數據,敲醒了庸庸碌碌中奔忙的現代家庭,千萬不要忽視任何一個大人及小孩的壓力,不要變成脆弱的“人仔汽球”,經不起壓力而帶來悲劇。

不管小孩或大人,其實都需要周圍的人用“包容”和“關懷”交換立場,把壓力的包袱減輕。說說容易,做到不易,但你我都需要學習,來遏止“人仔爆炸”的現代病態。

公平在誰那一邊?


孩子的童話●鄭翊

兒童教會準備舉行“凌波舞比賽”(Rimbo Rock),我知道了就很高興,天天練習,希望可以得獎。

比賽那天,我每一關都順利通過,最後剩下4個人時,我和另一個男生過得不太好,那些老師就叫我和他再試多一次。

但是,我和那男生分別過關之後,那些老師卻把我“踢出局”,我覺得很傷心。

媽媽載我回家的途中,我難過得哭起來,我不甘心的說:“我都沒有做錯,他們為甚麼要把我踢出局?”

媽媽就安慰我說:“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一定公平,任何比賽或遊戲,都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就不一定會公平。妳不要太傷心,只要把這場比賽,當作是遊戲玩玩就可以了。”

媽媽說,就像上次大表姐參加一項大人的“凌波舞比賽”時,大表姐也是做得很好,到最後大表姐也是在剩下4個人的時候,被“踢出局”。

我也想起這件事,那時有一個女生一開始就不合格,過竹竿時腳稍微彎曲,可是從頭到尾評判都沒有叫她出局,最後她還得到第二名,做得比她好的大表姐也沒有因為這樣而哭。

經過這件事之後,我得到了一個結論:“在這個世界上,公平是不存在的,就像我和媽媽一樣,每次吵架都是媽媽贏,因為媽媽比較大嘛,哪裏會有公平!”

媽媽聽到我這樣說,就瞄著我偷偷的“奸笑”。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有一年,接近國慶日的那一段日子,從家里開車到市區的沿途上,看到一幅幅迎接國慶日的布條,畫面上是大馬國父東姑阿都拉曼高舉右手高喊“默迪卡”。

聯想起美國“自由女神”雕像,也是一樣高舉著手,反映出渴求自由的堅決神情。

大馬各族在50多年前爭取獨立,國父和西方自由女神同樣高舉著手的畫面和神情,反映出每一個民族都渴求生長在自由的國土上,而靈魂的自由,來自渴求公平的社會制度和國家政策。

車里載著剛剛從兒童教會出來的小女兒,偶爾會埋怨遊戲結果不公平的小臉蛋上,反映出包括像我這樣的大人,往往因為所期望的事情和結局不能盡如人意,而產生的沮喪和質疑,甚至憤怒。

從小孩子質疑“公平”的角度上,卻一步步讓我也從中學會,不要對所謂的“公平”太過執著。

就像女兒從小孩子的角度來看,小孩和媽媽吵架,媽媽比較大,所以強勢總是會壓倒弱勢,公平就沒有一定的準則了。

我們在個人的生活中,期待公平之際,自己也未必能先做到全然公平。而在我們所生存的社會、國家中,所寄望的公平又是甚麼呢?

那一年,國慶日來臨之際,留台大馬生黃明志的《我愛我的國家》,掠過了大馬的各層面,當時這件事在沒有國界的互聯網上流傳,很多國家很多不同民族都在看著,因為立場和角度不同,這件事情從頭到尾令人思索和質疑的“公平”,也充滿了爭議性。

連我們大馬的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在退位後都曾一再感慨主流報章和當權者不能給予他公平的空間講真心話。當然,馬哈迪不會很記得他當權時,很多人也一樣感受到種種不公平。

公平是甚麼?哈哈,我女兒眼中“奸笑”的媽媽,心里想的就像她所說的:“誰大,公平就在誰那邊。”

科技化“怪叔叔”


孩子的童話●鄭翊

報紙、兒童刊物,都有很多教小孩子提防“怪叔叔”的資料。

“怪叔叔”不只是陌生的男人,也可以是熟人、女人,“怪叔叔”的意思是會性侵犯或傷害小孩子的人,變態的男人或女人,都可能會侵犯小男孩或小女孩。

媽媽問我:“你自己或者你的朋友有遇到過‘怪叔叔’嗎?”

我說:“沒有。”

媽媽說:“怪叔叔現在不只可能會出現在生活周圍,也可能會出現在互聯網,所以你上網的時候要小心。”

報紙上曾說有一個加拿大的男人,是互聯網上的“怪叔叔”,而且一些像他這樣變態的人,也會通過互聯網的聊天室和小孩子交談,有些會扮成小孩子,然後把小孩子單獨引出來和他們見面,然後這些“怪叔叔”就會性侵犯他們,而且把性虐待小孩子的相片都張貼在互聯網上。

媽媽問我:“如果你在上網時,有陌生人要通過即時通訊跟你談天,你要怎樣做?”

我說:“我不要接受陌生人加入我的即時通訊聊天,如果陌生人硬要加入,我就在互聯網上封鎖他!”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怪叔叔”臉上沒有標籤,不知何時何地會出現在小朋友身邊,而在沒有國界的互聯網世界,“科技化”的“怪叔叔”又多了一個無孔不入的管道。

過去做父母的會擔心家有女兒,被色狼盯上,現今社會即使生的是兒子,也一樣必須擔心兒子會落入孌童變態者手中。

多年前8歲女童努琳被擄拐及性虐待至死,解剖屍體的機密相片卻被無良者張貼上網流傳,對其家屬造成二度傷害,我國的執法單位也因此進一步關注互聯網上的孌童色魔及性侵兒童的網頁,對兒童帶來的危機。

國際刑警也曾發佈全球公開通緝令,通緝一名32歲加拿大籍孌童色魔,這名變態男子涉嫌將多年來性虐待兒童的200多張相片,張貼在互聯網炫耀,其目標是年齡介於6至10歲的兒童。

大馬反兒童性虐待聯盟也促家長留意孩子上網動向,以免通過互聯網向孩童一步步伸出魔爪的“怪叔叔”乘虛而入。

尤其現代很多雙薪家庭,父母忙於工作而不能全天候陪伴孩子,而互聯網是許多小孩和青少年寄情的世界,通過網上聊天室或即時通訊和陌生人聊天,一不慎防就可能會被別有居心者誘騙。

這些從“科技管道”下手的“怪叔叔”,從網上走進孩子們的現實生活,騙取了孩子們的信任後,才一步步露出真面目,在見面時性侵犯孩子,而家長或仍被蒙在鼓里。

老實說,“怪叔叔”對小孩子構成的威脅,家長和小孩其實都防不勝防,因為沒有人知道無孔不入的“怪叔叔”會在怎麼樣的環境下,對小孩施以何種方式意圖侵犯,一切都只能事先參考報章刊物的“預設情況”尋求應對,但真正發生時小孩是否能成功逃出“怪叔叔”魔掌,仍是令人憂心。

大馬警方曾揚言將壯大兒童保護隊,增派專業且受訓的警官加入有關單位,而商業罪案調查組和政治部也會關注那些專門在互聯網聊天室誘騙擄拐兒童的孌童癖者。

憂心的家長,但願警方能真正執行任務保護我們的兒童,免於一個接一個成為“怪叔叔”的獵物。

“女兒國”崛起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晚上,媽媽拿出一對嬰兒的小手鐲,告訴我:“當我還是嬰兒時,妳的外婆給我戴這對小手鐲,外婆交待我把這對小手鐲,傳給我的女兒。”

我就很高興的拿來看,我和媽媽決定把這對小手鐲,當作“傳家之寶”。

媽媽說:“這傳家之寶只可以傳給女兒,不可以傳給兒子。”

我就問:“如果我只生兒子,沒有生女兒呢?”媽媽說:“那就只好傳給兒子了!”

後來,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就很擔心的問媽媽:“以後我把這傳家之寶傳給我的兒子,可是如果有一天他沒有錢的時候,把傳家之寶拿去賣掉,怎麼辦?”

媽媽覺得很好笑,就說:“那妳就教他不可賣掉啦!為甚麼妳覺得兒子會賣掉傳家之寶,女兒就不會把它賣掉呢?”

我說:“因為通常女生比較乖,男生比較壞蛋,做戲常常都是兒子跑去賣掉傳家之寶的嘛!”

我的爺爺奶奶常常希望有男孫,可是我和堂妹都是女生,我就問媽媽:“為甚麼他們要男孫?”

媽媽說:“他們希望有姓鄭的子孫,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

我就說:“我也是姓鄭的嘛,不然另外有一個辦法,將來我找一個姓鄭的老公結婚啦,那麼我的孩子也可以一樣姓鄭囉!”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有一次,一名友族醫生為我的女兒檢查健康,一邊和我閒聊時獲悉我只有一個女兒,就問:“你們華人都希望生兒子的,不是嗎?”

我不以為然的笑說:“也未必,現代一些人也不很注重這個。”

後來我把醫生說的話告訴我的父親時,父親說:“這個醫生腦袋有問題的是嗎?”然後父親就轉而對我的女兒說:“幸好妳是女兒呢!”

在我生長的家庭里,女兒都是寶,而我和哥哥姐姐們生了下一代,每個人都把女兒當寶貝,所以我們家族里女兒都是幸運的。

夫家的女兒,也同樣是家翁家婆的寶貝。然而,家翁常常還是會表達了希望抱男孫的意願。

顯然,潛意識里“重男輕女”的父權觀念,在我們周圍仍存在。

即使現代很多人都說生女兒比較好,認為女兒比兒子貼心懂事和孝順,可是一說到傳宗接代、延續姓氏和血統,卻總是把問題回歸原點,認為只有男生可以避免“絕種”恐慌。

這卻“物極必反”的相應造就了越來越多新女性,在經濟和思想都完全獨立的情況下,都不願屈就於婚姻制度,而選擇單身的自由,乾脆連生男生女的事兒都不必去費心,擺脫父權枷鎖就從個人對婚姻制度的挑戰開始。

女性到了21世紀,在社會上的成就越來越顯著的足以超越男性,連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都覺得,他的下一世指定“轉世活佛”甚至可以是女性,因為女性的表現和成就都獲得了肯定。

在保守傳統的宗教觀念中,女性的地位逐漸可擺脫滯留在“重男輕女”的標準中,這對女性地位衝破傳統封建枷鎖的層次來說,是令人鼓舞的。

在全球的政治舞台、經濟領域和各方面,杰出女性雖一個個崛起,但父權制度的封建觀念始終還存在於許多腐朽的腦袋中,因此女性的地位一邊逐漸被肯定,卻一邊仍面對不能完全達到兩性公平的標準中。

姐姐妹妹自己要爭氣,讓天下“女兒國”崛起,哥哥弟弟逐漸靠邊站之際,也請不要輕易得罪女生哦!都說女人是不好惹的!

小姑娘交筆友


孩子的童話●鄭翊

7歲時,我看到《星星周刊》有交友欄,就問媽媽這些是甚麼,媽媽說是“交筆友”,我就吵著媽媽幫我找相片,然後自己填上交友的表格,要媽媽幫我寄出去。

過了不久,我的相片和資料登在《星星周刊》,我和媽媽都很開心,一直在想不知會不會有人願意和這麼小的人交筆友,我天天都在等郵差。

過了兩天,真的有人來信要和我交筆友,而且一個多星期後,就有十多個人來信要和我交朋友,大部份都是和我同齡的小女孩或小男孩。

但是,其中有一封信是個15歲的男生寫來,他用的是複印信件,只是在空白的地方寫上我的名字。爸爸見了就緊張的叫我不可以和這個男孩子通信,說這麼大的男生會騙掉我的郵票。

媽媽笑對我說:“只是交筆友,爸爸就這樣緊張,以後妳談戀愛時,爸爸一定會更緊張。”

後來我只選了兩三個小女孩為筆友,但是寫了幾封信後,功課太忙沒有時間,我就沒有再和這些筆友通信了。

有一陣子,有一個新聞說一個12歲女孩跟著一個35歲的筆友離家,急壞她的媽媽。

媽媽問我:“如果有一個比妳大20多歲的人要和妳交筆友,妳要嗎?”我說:“不要啦,我都不明白這樣大的人寫的東西。”

媽媽又問:“那妳會和這樣大的人談戀愛嗎?”

我說:“甚麼?和一個阿伯談戀愛?這樣老……。”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喜歡寫東西而多愁善感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交筆友”這個階段。

我家女兒一年級時,就學人家教筆友,做媽媽的也樂得陪她寄資料、等郵差,重拾已遺失多年的收信樂趣,並開玩笑說有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感覺。

可是,想想女兒畢竟還只是個非常小的孩子,所以才會“允許”媽媽和她一起讀信和從中選擇筆友。如果她已12歲,那她可能就會懂得捍衛“隱私權”,而不要媽媽插手管她交筆友的事情了。

我自己也曾是叛逆而多愁善感的女孩,在成長過程中也經歷過許多跌跌撞撞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媽媽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我想,每個女兒在情竇初開時面對母親的擔憂阻攔時,可能都會懷疑的想:“媽媽難道不曾年輕過?媽媽難道不曾戀愛過?”

而這些疑惑,必須等到這些“女兒”有朝一日已變成人家的母親時,就會有答案。

答案很簡單:就只因為媽媽非常愛女兒。

每個媽媽肯定年輕過,很多更是談過轟轟烈烈的愛情,可是當她們都變成母親時,她眼中深愛的女兒,不管已經多少歲都還是個孩子,更何況是十多歲不適宜談戀愛的階段,媽媽更不忍心女兒的心智未完全成熟,社會閱歷還青澀時,就要“冒險”被愛情刺傷。

交筆友和談戀愛是兩回事,交筆友也未必會去和筆友談戀愛,就像談戀愛的對象也未必是筆友。

但是,青春期中的孩子都自然會對愛情感到好奇和嚮往,如果做媽媽的能從自己走過的路,去諒解孩子現在探索的夢想,讓孩子感到媽媽是“善意分享”的朋友,而不是處處把夢滅絕的不近人情惡魔,良好的溝通反而能使情竇初開的孩子不會變成情路上的迷途羔羊。

小孩子常常在不經意間就悄悄長大,我希望以後可以把我最深沉的愛,在女兒情竇初開時化為春風化雨,讓女兒能自願分享青澀情懷的憂與樂。而現在,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加油哦,時時記得妳自己也曾這樣從青澀情懷中走過來的!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懷孕雕像的疑慮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和媽媽到雲頂高原渡假時,來到一個叫做“信不信由你”的博物院。

我看到一男一女雕像,牌上說明如果女人摸了這對雕像後馬上就會懷孕,我急忙交待媽媽說:“您不要去摸那對雕像,不然您就會懷孕!”

媽媽本來沒有看到那對雕像,聽到我這麼說後,媽媽就跑去看,然後說:“真的會懷孕嗎?我試試看。”

我就快點抓住媽媽的雙手,不給她摸。

媽媽就問我說:“妳不是要一個弟弟嗎?摸了就會有弟弟囉!”

我很緊張的說:“不要不要,不要摸,走吧,我們去看別的東西。”就硬把媽媽拉到別處。
我說:“如果您摸了,肚子就會馬上隆起來的。”

媽媽問我:“妳以前不是整天說要弟弟妹妹,為甚麼又不給我摸那個會懷孕的雕像?”

我說:“如果有弟弟妹妹,媽媽就會不疼我了。”

媽媽笑了,說:“不會的,妳在媽媽心中永遠排第一。”

我說:“書上說高齡產婦生下的嬰兒可能會變成唐氏兒的哦!”

媽媽很驚奇的看住我說:“原來妳擔心的是這個?!”


媽媽的鏡子● 楊微屏

以前,女兒常常會對我說,誰的家有“三個”、誰的家又有“五個”,而我每次回答她時總是說“誰誰誰”的家都只是有 “一個”。

那時,女兒總是氣呼呼的埋怨說,所有的同學和鄰居小朋友都有兄弟姐妹,就只有她是“一個人”。

可是,現在她卻有自己的理由,千方百計的不讓我去摸那“摸了會懷孕”的雕像,朋友都怪我“洗腦”的“奸計得逞”。

一直以來,都有人會問我為何不多生一個孩子,其實我總是覺得社會的治安不好,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保護孩子,生多一個就會增添更多的牽掛。

尤其,現在的社會,甚至會發生軍警知法犯法的事件,更使到人們需要“自己拼治安”以自求多福,大人尚且沒有信心自我保護,孩子是母親心里的肉,無法時時在能力範圍內保護孩子,就不要生那麼多孩子,是我“消極”的想法。

一些朋友聽了我這套理論,表示贊同,但反問我說:“如果人人都像妳這麼想,大家都不生孩子,那麼人口不是越來越少了嗎?這也不是辦法嘛!”

除了治安問題帶來的疑慮,在這片國土上未來的局勢,也使我擔心我們的下一代,將面對怎樣的前景。

眼見身邊親戚朋友的孩子,以及每年“定期”有一批無奈的優秀生通過報章控訴,努力讀書考到異常標青的成績,卻因不公平的政策,使到這些優秀的孩子都不能如願根據心目中首選科系進入大學,或無法如願申請到政府獎學金深造,這些都是令許多人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了深沉的憂慮。

強調多元種族特色的大馬,看起來大家都似乎在和平融洽的生活中渡過,然而在維護華文教育,爭取華校發展的空間上卻都是步步為營。

從過去的歷史到最近掀起令人不安的種族課題,華人時時彷彿處於兩隻大象打架時,夾在中間隨時被殃及的鼠鹿,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走到現在的局勢,對於下一代將面對的未知前景,也是許多現代父母心里存在的包袱。

天真純潔的孩子,都無法理解許多像我這樣的媽媽,所存在的憂慮。

這,或許就是華裔人口越來越少的其中一個看不見的因素吧!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禮儀品德反射鏡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次,學校舉行畢業典禮暨頒獎禮,我有份上台拿獎,媽媽帶我去,順便採訪。

我上台拿獎杯,媽媽幫我拍照時,頒獎給我的縣督學對我說:“看媽媽……”。拍完照後,督學又對我說:“不對,那是記者,不是媽媽。”

回家後,我就跟媽媽講剛才那件事,媽媽問我:“為甚麼妳沒有告訴督學,我就是妳的媽媽呢?”

我說:“不可以……因為在那邊我只是這樣小,但是那個督學卻這樣大,所以我不可以糾正他,因為這樣很不禮貌。”

媽媽就說:“《聖經》中有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的故事,妳卻是督學面前不認娘!”

那天另一個州督學在頒獎禮上說,他不希望今天在台上得獎的優秀生,長大後變成警察通緝的犯人。

我對媽媽說:“哪裏可能?我不相信會這樣!”

媽媽就告訴我,她以前唸書時,學校里的一個優秀生,長大後在銀行做工,卻因為騙掉錢,被警察通緝後關進監牢,到現在都還沒有出來。

媽媽說:“督學的意思是優秀生也必須注意品德,那妳覺得妳需要注意甚麼呢?”

我想了一下,說:“當然是禮貌和品德啦,像我剛才這樣不在人多多地方講督學錯,也是禮貌嘛!”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優秀生”會變“通緝犯”,這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都是不能接受的,但事實上世界各地很多罪案,尤其涉及商業和政治的案件,都是被視為非常聰明和優秀的人所為。

新一代的孩子,生長在資訊時代,通過科技有很多吸收知識的管道,加上現今大多數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教育,因此很多新生代都非常聰明、優秀。

然而,走遍全州各地的教育局督學,想必也看到了部份優秀生“空洞貧乏”的一面,才會存有隱憂的有感而發,不希望看到今天的優秀生,會變成以後警察通緝的犯人。

無疑,我們有時看到樣樣科目都精通的優秀生,卻不懂基本禮儀,和周圍的人與事似乎缺乏互動,抱持冷漠自私態度看待社會時,確實會感到難過。

教育制度下,如果沒有教懂人的基本禮儀和品德發展,再優秀的學生都缺乏了人性,這和我們輸入資料及操作功能進電腦,是沒有分別的。

做家長的,包括我本身也曾遇到孩子不重視基本禮儀,比如不稱呼人、問而不答等尷尬的情況,甚至會引起周圍的人對這種態度感到不愉快。

但是,類似的情況不能任由它延續,而需要更多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加以糾正。甚至需要引經據典,讓孩子貼切的明白缺乏禮儀品德,所帶來的不愉快後果,而讓孩子自願反省及改善。

當然,我們這些大人,不能只一味要求孩子去反省禮儀品德方面的不足,在要求小孩這麼做時,也要公平的對自己定下要求。

大人通常都是不完美的,往往比小孩子有更多品德和禮儀方面的“缺陷”。孩子看在眼里,指出我們的短處時,大人也應“公平的”自我省悟,而不是忙於責罵他們。

所有父母和師長,都是小孩子最直接倣效的對象,為了孩子能塑造正當的品格和注重禮儀,大人在責罵孩子的時候,同時也需要糾正自己,這才能讓孩子信服。

因為,大人的禮儀品德,就是孩子的反射鏡。





“如果你要愛情,就向右轉。”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和媽媽去台灣旅行時,去到一個叫“愛河”的地方,我們乘船遊“愛河”。

船上的姐姐說,這里本來是一個“垃圾河”,但是政府花了很多錢才把這里弄乾淨,後來就變成一個旅遊區。

媽媽就問那個姐姐:“這里為甚麼叫‘愛河’?”

姐姐說:“這里本來有一個划船所,叫做‘愛河划船所’。有一天,一對情侶在這里跳河殉情,引來很多外地的記者來採訪。由於當時剛剛刮完颱風,把‘愛河划船所’的‘划船所’3個字刮掉了,所以外地來的記者就以為這個地方叫愛河,就在報紙上宣揚一對情侶在‘愛河’殉情,過後就有很多對情侶來這裏跳河殉情。”

媽媽在我耳邊偷偷說:“幸好我們已靠岸了,原來‘愛河’這樣可怕的。”

過後,我們的巴士走到一個路口時,我們看到一個布條寫:“如果你要愛情,就向右轉。”

結果,我們的巴士向左轉,坐在我旁邊的大哥哥就失望的說:“哎呀,巴士轉左,我們沒有得到愛情了!”

我就說:“對啦,我們都不要愛情嘛!”

大哥哥就問:“啊?妳跟妳媽媽之間也不要愛情嗎?”

我說:“男女之間的才是愛情嘛,我跟我媽媽的是親情,不是愛情。”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如果你要愛情,就向右轉。”

愛情對一個小女孩來說,是那麼遙遠,所以轉左是理所當然的事,我的小女兒現時只知道,享有媽媽的親情最重要,這時候的媽媽擁有女兒全部的愛和依賴,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哦!

可是,再大幾歲的女孩,尤其情竇初開對愛情充滿幻想,可就讓爸爸媽媽感到擔憂失落了。

18歲的外甥女到外國深造了,臨走捨不得留在本地的19歲小男友,我就逗她說:“去到外國又變心換男友啦?”

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女孩堅決的說:“不,我不會變心的,我唸完書後要和他結婚,還要生兩個孩子,一男一女。”我忍不住又逗她說:“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沒有?”

女孩的媽媽不置可否的說:“等著瞧!”

女孩的阿姨,覺得這樣的憧憬和夢想曾經如此熟悉。女孩阿姨的好友聽了這段話先是一怔,然後說:“怎麼這話這樣熟悉的,當年也有人19歲出國唸書,講好23歲要回來娶我,結果一去就沒有回來了啦!”

女孩的外公卻因此無限感慨,聲聲訴說父母親對孩子的掛慮和關愛,往往在孩子被愛情衝昏了頭時,就再聽不進父母的忠言逆耳,有些人就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愛情,而影響了自己的前程,甚至走進不幸福的婚姻。

現實中,很多具備人生經驗的父母,常常想極力阻止子女不適時且不適當的愛情之際,卻矛盾的考量到太大的壓力會破壞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結果只好隨子女意願而作出妥協,可是當子女被愛情傷害時,最心痛的卻是父母。

矛盾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到了成年且超過適婚年齡,愛情猶未有著落時,最著急擔心的還是父母。

愛情,不是兩個人的事而已,還是兩代之間的事情呢!

怨氣燃火頭

孩子的童話●鄭翊

某個假期中,我們到台灣去旅行,去到一個叫知本的地方,準備在酒店餐廳吃飯後,去泡溫泉。

吃飯時,跟我們同桌的幾位老奶奶要倒茶喝,發現桌上的紙杯不夠,就拿了隔壁桌的玻璃杯,結果一名女侍應生發現後,就有點生氣的問那些老奶奶:“幹嘛拿隔壁桌的杯呢?”

結果我們的領隊叔叔就不高興的說:“拿幾個杯而已,又不是甚麼大事。”那個女侍應就說:“你要拿也要問過我們呀!”

領隊就不耐煩的說:“好啦好啦,明天我問妳。不過,為甚麼隔壁桌是用玻璃杯,我們用的卻是紙杯?”

那個女侍應生就很沒有禮貌的說:“因為你們的價錢不一樣!”

結果,整團的人聽了她這句話,都很生氣,覺得她看不起人。

我就說:“就算價錢不同,也應該要好好的服務嘛!”

後來領隊就去向餐廳經理投訴,經理向領隊道歉後,就叫那女侍應生捧一盤蝦來,當作向我們補償。

當她把蝦捧上來時,媽媽就假裝望著我,其實是諷刺她,說:“翊翊,我教妳一句話叫作‘狗眼看人低’,這是不好的態度,妳千萬不要學哦!”

我看到那個女侍應狠狠的瞪住媽媽,嘴巴想說話,但是卻不能說。

她走了,我就拍手歡呼說:“Yeh!媽咪好料!”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我和女兒迫不及待想去泡溫泉,本來就心不在焉吃的一餐飯,卻發生了女侍應生出言不遜的插曲,令大家都吃得不是滋味。

當時,我只是非常不理解,這麼美麗舒服的酒店,甚至拉開客房窗廉,就能欣賞到一幅青山綠水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色,為何這樣的酒店餐廳桌上卻會出現紙杯,甚至發生顧客和侍應為了“紙杯”和“玻璃杯”,形成的“歧視”而鬧得不歡而散。

後來,我和女兒填寫意見卡時,兩人笑著投訴了那個不禮貌的女侍應。不過,次日退房後才發現把意見卡留在房內,忘了拿出來投進櫃台的意見箱。

我笑說:“算啦,反正她都必須捧蝦來補償了!”人小鬼大的女兒接下說:“是囉,不然投訴她後,害她被老闆炒魷魚也不好哦!”

在寫這篇《童話鏡子》時,心情也不太好,卻剛好在《星洲日報》副刊看到一則電視節目工作者徐嘉得的文章,點出的一句話:“怨言,或許大家都會有。但是,了解,還是更有必要的。”
突然,若有所悟。

回想起當時在台灣渡假時的小插曲,才頓悟到整個事件中,會引發侍應生和顧客起衝突,主要也是來自雙方的“怨氣”。

那其實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因為小小的不滿引發了滿肚子的怨氣,結果事件就鬧大了。

幾個玻璃杯,最後卻必須用一盤鮮蝦來補償,在在的反映了人往往為爭一口氣,結果卻“因小失大”,需付出代價。

講回“怨氣”,不要去看別人怎麼樣,我們每個人只要看看自己,所處的個人環境,可能也時而會因人與人之間分歧的意見,而衍生滿肚子怨氣。翻開報章,各政黨、社團、民族之間爭議的課題,追根究底都難免是來自怨氣,怨氣引燃了火頭,不及時撲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人往往因為自己的動機或立場不被了解,而產生怨言激起怨氣,如果需要互相體諒和促進了解來化解怨氣,需要的是真誠和平等,而不是做做表面功夫。

小孩的畫.小孩的話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我翻相簿來看,突然看到夾在相簿中,一本小小的書,題目是“翊翊的畫、翊翊的話”。

裏面有我小時候用鉛筆畫的畫,每一面都有一幅圖畫,還有媽媽用鉛筆寫的一行字。

媽媽寫的字是這樣的:“翊翊說:這是甚麼甚麼東西來的,送給誰誰誰……。”

媽媽告訴我:“這是妳一邊畫,一邊講的話,媽媽只是幫妳用筆記錄下來罷了。”

開到最後一面的時候,我看到一團東西,下面寫“這是垃圾來的”。我就問媽媽:“為甚麼講這是垃圾?”

媽媽說:“我不知道啊,這是妳講的嘛!”

現在我已經長大了,我喜歡畫漫畫,有空時我就畫,畫好了就給媽媽看。媽媽看了就稱讚我說:“畫得很好,很有創意。”

不過,有時媽媽看到我的漫畫有打架的情節時,就對我說:“雖然畫得有創意,但畫的漫畫最好不要有暴力,因為小小的時候就想暴力的東西,長大了就可能會偏向暴力哦!”

我的功課表也有漫畫,全部都是我自己畫的。漫畫的主角是一個小男孩,如果功課少,他就會很開心,他就會飛、會唱歌、會笑。

如果功課很多,他就會哭,他的眼淚變成河,他的書沉下河。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女兒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在家填色,她把一個正在釣魚的小男孩的頭髮彩繪成金色。

她爸爸就說:“妳彩繪得不對,馬來西亞人的頭髮是黑色,洋人的頭髮才是金色的。”

坐在一邊的我就阻止孩子的爸爸:“她喜歡繪上甚麼顏色就甚麼顏色啦,不要去打擾她。”

孩子的爸就說我“教壞”和“縱容”女兒,認為這樣子隨她喜歡甚麼顏色就繪甚麼顏色,就會“誤導”她。

但我堅決認為,女兒又不笨,她根本都分得清現實中所看到的東西是甚麼顏色、甚麼樣子,不過在繪畫和填色的領域中,她有絕對的自由可以“天馬行空”的根據她本身的意願去發揮。

這樣多年過去,看看現在大馬社會上的男女老少,很多人的頭髮都是 染上金色、棕色、紅色,甚至青色都有啦,想想當初女兒可真有“先見之明”的“創意”,投射在畫畫中呢!

我喜歡聽小孩子講話的內容,很有他們自己一套獨特想法,很多時候小孩想的東西,講話的內容,其實都很有意思。如果再細想小孩說的話,往往會領悟出這些小腦袋中所衍生出的“深奧哲理”,而大人幾乎都不可能再說出這樣深具智慧的哲理。

就像小孩畫畫、填色和畫漫畫時,每一筆都有他們自己的意思,蘊藏發自內心世界的訊息,大人如果願意分享,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而從中更了解童稚世界中最感性單純的想法。

女兒現在迷上漫畫,她看漫畫,也畫漫畫,連在學校抄功課表這樣悶的事情,也因她每一天綴上漫畫而變得生動有趣。我也可從漫畫中了解到她每天應對功課時,時而歡喜時而焦慮、沉重的起起落落心情。

小孩說的話、小孩的畫、文章、漫畫、手工品,其實都有發掘不盡的創意,分享小孩的創意,贊賞及尊重他們的創意,就是增強孩子自信的最大鼓勵。

黑名單.白名單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班上有一個男孩子整天欺負我,所以我就把他列入“黑名單”。

“黑名單”里除了他,還有幾個“壞蛋”的人。

後來這個整天欺負我的男生,變得比較好了,我就把他列入“白名單”中的最後一名。

媽媽問我:“這個人本來不是在黑名單的第一名嗎?為甚麼現在又被列進白名單了?”

我說:“因為我最近觀察他,他變得比較好一點了,所以我就原諒他,然後把他列入白名單最後一名。”

如果是我不喜歡的人,我就把他們列進黑名單。

“白名單”裏面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就排第一名,最後好的就排後面。

不過,有一些人可以從黑名單轉到白名單去,又有一些人會從白名單轉到黑名單中。因為有一些人,本來很喜歡欺負我,後來沒有再作弄我,我就會把他轉到白名單去。

那些本來在白名單的人,如果他們對我不好或欺負我,我生氣了,就會把他們轉到黑名單去。
媽媽問我:“有沒有哪一個朋友,會永遠都在妳的黑名單里?”

我說:“做人要有原諒的心,我會觀察他們的表現,如果他們有改過,我就會原諒他們,讓他們從黑名單轉到白名單去,所以沒有人會永遠在我的黑名單里。”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我只聽過“黑名單”,至於“白名單”還是第一次聽到。

小孩子與人相處,彼此之間沒有“隔夜仇”,今天來一句“我不要跟你好了”,明天又高高興興的一起玩耍了。所以,人也可以從“黑名單”至“白名單”之間“跳來跳去”。

相比之下,大人沒有小孩如此明淨且寬容的心,我們心中也許有“黑名單”,但是要把黑名單中的人轉移回“白名單”,似乎很難做得到。

大人想的東西太複雜,加上面子與尊嚴問題,因此不如小孩一般輕易原諒虧欠自己的人。

某天一早睡醒閱報,獲悉一個自己尊敬的報界前輩竟然55歲就病逝,突然想起當年剛剛出道當記者時,這位報界前輩雖是知名的資深報人,但對我們這些新人卻諸多鼓勵,完全沒有擺架子,因此多年後的今天突然讀到他的死訊,心里一片悵然。

同一天下午,一名好友告訴我,她要到吉隆坡去工作,心里更感沉重,感傷的告訴好友,捨不得她離開。

這時,突然想起女兒的“白名單”。

我們這些成人,從年輕一路走到現在,沿途都會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可能曾經只是瞬間出現在我們人生的某一個階段,但卻因為曾講過一句話、做過一件事,就讓我們深感受益良多或感到溫暖,然後就悄悄的儲在我們心中的“白名單”。

然而,沿途也會出現一些傷害我們、羞辱我們或憎恨我們的人,讓我們同樣不能釋然,甚至於憎恨他們,結果這些人都被列入我們心中的“黑名單”。

但是,我們無法像小孩子般,以剔透的心輕易原諒曾經傷害我們的人。

小孩子的世界,黑白對錯都清清楚楚。反而大人之間,真假對錯都顯得界限模糊、大人很多時候都不能辨清是非黑白,因此就作繭自縛,無法以寬容的心去接納他人。

只是,人的生死無常,甚麼時候兩腳突然一伸直,人生再多的對錯與是非恩怨,都不能帶走,生前計較的種種都乍如過眼雲煙了。

真的很想知道,人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是否還有機會想想,要把哪一個人從心里的“黑名單”釋放到“白名單”中,讓自己無憾的離去?!

媽媽的“成績表”

孩子的童話●鄭翊

媽媽對我說:“我以前還沒有生孩子時,心里希望生出來的孩子要聰明一點,但不要太乖,要‘壞壞’一點,這樣才有性格,結果上帝對我實在好,真的給我一個這樣的孩子。”

我就問:“那為甚麼我‘壞壞’的時候,您又罵我呢?”

媽媽說:“就是妳壞蛋時讓我罵罵一下,妳才會從中學習到新的經驗呀!”

我就抗議說:“夠力!原來您生孩子時為了罵她!”

第二天晚上,媽媽去采訪一個“親子講座會”,回來後就把博士講的東西一項一項拿來問我,叫我“評估”她。

這是我評估媽媽的成績表:
●愛心─99分:媽媽整天對我說“我愛妳”、“妳是上帝給我最好的禮物”。有時媽媽在公共場所也這樣說,我覺得很肉麻,就偷偷在媽媽耳邊說:“小聲一點,等下別人聽到,會不好意思!”
●懲罰─98分:媽媽從來沒有用藤條打過我,我很壞蛋時媽媽才會用手打我的屁股和手,但我最怕的是媽媽叫我“面壁思過”,因為這就表示我已犯了很嚴重的錯誤。
●鼓勵─100分:博士講懲罰後要鼓勵,媽媽罰我之後就會抱抱親親我,然後問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嗎,叫我講出心里的感受。媽媽也常常鼓勵我,有時別人稱讚我,媽媽也會附和,我反而不好意思,叫媽媽“謙虛一點”。

不過,博士講不要對孩子喊罵,媽媽脾氣不好,有時會對我喊罵,我對媽媽說:“這個我給您74分,不過,至少您肯承認自己做錯,所以您還是一個及格的好媽媽!”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那一夜,從“親子講座會”會場走出來時,一起采訪的同行說出席的觀眾很多,我笑說:“因為現代很多人都不懂做父母。”

同行笑說:“妳很好的?”
我笑笑回答說:“我沒有這麼好,但也沒有那麼糟。”

結果,回去後就找“最有資格”的人來“評估”我,結果測試出來的結果,女兒一語道破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一點,就是脾氣不好會喊罵她。

很多朋友讀了《童話鏡子》,就以為我很會教孩子,有一個朋友甚至說要把她的孩子拿來給我“管教”。另一個朋友曾因常常嚴厲把年幼孩子罵到哭,而傷心的傳手機短訊來對我傾訴。

對這些朋友,我都真心的分享了本身的經歷,也坦承自己在這方面並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完美。
但,我都鼓勵他們在責罵孩子之後,要在彼此冷靜後和孩子“談和”,告訴孩子自己生氣和責罵他們的理由,然後再鼓勵孩子講出他們心里的感受,包括講出過程中覺得父母的責罵是否傷害了他們,以及覺得在同一件事上父母是否有過錯,然後一定要把孩子抱在懷里,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真的愛他。

有一次,教會中一名倍受尊敬的“牧師媽媽”,也在講道時分享本身的經歷,她本身常常輔導很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但她坦承面對自己的孩子做出不對的事情時,卻也會生氣得喊罵他們,但因為大家都是家人,所以彼此在諒解中還是有愛緊緊相繫。

老實說,當時我竟然有一種因“心虛”而覺得“僥倖”的心態,但心里其實一直希望能減少對孩子喊罵,因為這畢竟不是教育孩子的適用管道。

就套用親子講座的博士給予現代父母的忠告:“情緒管理非常重要,語言傷害比身體傷害更嚴重。”這是我和許多現代父母都必須學習和力求實踐的家庭教育理論。

看妳吃,更快樂!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晚上,媽媽加班工作,爸爸在屋後種樹,我就偷偷拿了一包“媽咪快熟麵”,加熱水煮來吃。

這是我第一次自己煮麵,我覺得很好吃,就留一點給媽媽吃。

我等了很久,媽媽都還沒有回來,我就打電話給媽媽,告訴她說我煮麵給她吃,叫她快點回來。

後來,媽媽回來了,我就趕快在媽媽進門前,用熱水把麵加熱,笑咪咪的把麵捧出來。

媽媽馬上坐下來吃,我就問媽媽:“媽媽,您為甚麼吃得狼吞虎嚥,您很餓嗎?”

媽媽說:“不是,因為這麵是妳煮的,所以我喜歡吃,這是我吃到最好吃的麵。”

爸爸就說:“都冷了,哪裏會好吃?”我就快點答:“我已經加熱了!”

爸爸又抗議說:“我每次煮東西給妳媽媽吃,她都沒有吃到這樣高興!”媽媽就說:“我向來都是這樣偏心的嘛,女兒煮給我吃的就是最好吃的!”

我笑得很開心的看媽媽吃,媽媽就問我:“妳看我吃得高興,是不是比妳自己吃更高興?”我點點頭。

媽媽又問我:“為甚麼妳要煮給我吃?”我說:“因為很好吃嘛!”

媽媽再問:“只是因為好吃嗎?為甚麼妳沒有因為好吃而煮給對面的印度鄰居吃呢?想想看,妳想到要給我吃好吃的東西,是因為甚麼?”

我害羞的笑說:“因為我愛您嘛!”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雖然只是很簡單的從熱水器,把熱水盛入有快熟麵的碗內,女兒第一次自己煮快熟麵,留一點給我吃,卻讓我覺得滿心歡喜。

忍不住在家庭聚會時和姐姐分享這其實微不足道的事情時,姐夫看我欣喜的神情,轉向其兒子說:“你看,母親的心就是這樣,孩子只是煮一碗快熟麵給她吃,就足以讓一個母親感到如此欣喜。”

女兒當時在看我吃她親手煮的麵時,臉上的笑容有滿足和期待的神態,這是我之前沒見過的另一種笑容。

想起每次爸爸和我一起吃晚餐時,爸爸總是不停的把最好吃的東西都挾到我的盤里,而我也總是把爸爸最愛吃的魚都挾給爸爸吃。

結果,在旁的女兒總是嘟嚷說:“阿公和媽媽,整天都讓來讓去的。”

爸爸就一臉慈祥的看她說:“妳知道為甚麼我要把好吃的東西都留給妳媽媽?因為她是我的女兒呀!”

女兒之前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在她親身體驗煮東西給疼愛的人吃,眼看自己所疼愛的人吃得高興,比自己吃更開心時,終於明白了這當中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的道理。

我對她說:“阿公也常常特地為妳煮很多好吃的食物,因為阿公疼愛妳,才會用心做這麼多事,所以他看到妳吃,就會覺得很開心,知道嗎?”

今天是母親節,思緒突然飄到自己還是十多歲少女的時代,因為怕人講自己胖而不肯吃東西,結果我的母親總是一臉焦慮的哄騙我,甚至特地去買我喜歡吃的食物,看到我肯吃時,鬆一口氣的臉上閃過滿足的微笑。

當時,我心里不明白,覺得不吃東西是我自己的事情,母親為甚麼這樣緊張和擔憂?

這樣多年後,自己已身為人母,我的母親卻已過世了,而我終於也深刻的明白了當年所不了解的問題。

原來,一切都不關食物的問題,關鍵只是一個最簡單的字:愛!

影子拉得長長的憂鬱症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唸幼稚園時,某一天爸爸媽媽帶我到一個果園渡假村玩。

抵達渡假村時,大大的停車場里有很多車,我們把車停下後,就進去渡假村玩。

我看到很多果樹,那些都是本地水果,我們玩了一整天,吃了很多水果,在樹林里跑跑跳跳,我感到很開心。

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就去取車,那時整個停車場里,只有一輛車,那就是我們的車。

我就說:“我們的車,不知道有沒有憂鬱症?”

媽媽先是大吃一驚,接下來才笑問:“妳為甚麼說我們的車有憂鬱症呢?”

我回答說:“因為我看到我們的車,影子拉得長長的,好像有憂鬱症這樣。”

媽媽問我:“妳覺得憂鬱症是怎樣的?”

我說:“很傷心、孤獨,還有寂寞。整個停車場只剩下我們的車,它一定很孤獨,又寂寞,也會很傷心。”

媽媽就說:“車子又不是人,車子不會有憂鬱症的。”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憂鬱症”不像傷風感冒、發燒或出痲疹般“有跡可尋”,一個人有沒有憂鬱症,並非表面可看出。
一輛停在大大的停車場里的車,雖孤單但卻不是憂鬱症。正如外表和眼神憂鬱的人,也未必有憂鬱症。

憂鬱症其實屬於精神病的一種,很多人可能有精神病卻不自覺,並且要把自己和“精神病”掛鉤,很多人潛意識里都不想“承認”。

其實,精神病並不是“神經病”,與其否認,不如正視。發現到自己有精神病症狀,就嘗試去調整自己來糾正,如果病情嚴重就尋求醫生治療,承認自己有精神病根本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本地一名精神心理治療醫生曾在一項講座會上,主講關於“精神障礙”問題,並點出現代成人,包括父母、教師和其他行業人士,可能因長期壓力、“遺傳”或腦神經影響或身體狀況影響下,而形成精神障礙。

一般上最普遍的精神障礙是“憂鬱症”和“焦慮症”,更嚴重的是“精神分裂症”,大人或小孩都可能會有此症狀。

如父母或家庭成員擁有這樣的症狀,沒有尋求治療而長期把情緒放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潛移默化下會在“遺傳”,以及腦神經受影響之下,也可能變成一個有上述精神障礙者。

把講座會內容整理成新聞後,一連數天我在MSN留言上號召自覺有壓力大的朋友去看有關報導,並審查自己有沒有精神病。結果,很多朋友去看了,一些在外地的朋友也要求我提供這方面的資料以審查自己。

一些朋友本來還有“心理障礙”去承認自己有“精神障礙”,但後來聽我解說精神病非“神經病”,才坦然正視本身潛在的精神病症狀,並願意嘗試自我調整來驅走諸如“憂鬱症”、“焦慮症”所帶來的負面情況。

現代社會腳步繁忙,來自個人、家庭、職場、學業、人際關係、健康、親人喪亡、財務等問題的影響,無形中堆積了人們精神上的壓力。

但就像專家所說,小孩子天生就懂得如何借用玩耍紓解自己的壓力,只是大人受盡生活的折磨後已忘記如何自我解除壓力,因此要求大人向小孩學習放鬆,讓自己通過渡假、休息、適量運動、宗教或和朋友在一起,來放鬆自己,紓解精神壓力造成的心理病症。

壞話丟進垃圾桶


孩子的童話●鄭翊

一天晚上,我不肯睡覺,媽媽問我為甚麼。

我說:“在學校,有人用難聽的外號叫我,我不喜歡啦!”

媽媽就問我:“人家用難聽的外號叫妳的時候,妳有沒有回應?”我說:“沒有,我當作耳邊風。可是,我還是不喜歡。”

媽媽告訴我,有一個名叫“星雲法師”的人說,如果人家送禮物給妳,妳收下了,那份禮物就是妳的。如果你不接受那份禮物,人家就必須把那份禮物拿回去,那麼禮物就不會是妳的了。

媽媽就問我:“那麼這份禮物最後變成誰的?”

我說:“那個送禮物的人囉!”

媽媽再問我:“如果有人給妳不好的外號,妳不要接受,那麼這個不好的外號,要怎樣呢?”

我就說:“那個人自己拿回囉!”

在學校的時候,除了有一些同學喜歡為人取外號,還有一些同學喜歡用不好的話來諷刺我,我聽了覺得很不高興。不高興了就會覺得很生氣,生氣了就會很難過。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把不開心的事情都寫在紙上,然後丟進垃圾桶,這樣就會把這些事情忘掉啦!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小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可是還是會發生給同學取難聽的外號、講同學壞話的事情,而使到小孩子感到沮喪難過。

大人的世界,更是充泝種種流言,而且更可怕的是人與人之間,往往戴著看不清真面目的面具,令人無法辨清真假。

相識的人看不透真相也罷,更令人不解的是,甚至於對不認識的人,也會有各種流言紛飛,這種事情每每在發生意外新聞時,最多版本。

最近一批報界同行談論近期發生的數宗命案,各自把坊間流傳的版本一一說出,結果大家都驚訝於人們的想像力,可想而知不實的版本如果傳到當事人的耳中,宛如在傷口上撒盬。

一名同行語重心長的說,大家應該從中有所領悟,而學會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說、怎麼看自己。

有時候,碰上一些比較年輕的朋友,倍受不實流言困擾,情緒受到影響時,我也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勸告朋友說:“人的嘴巴都是喜歡講人,不要去在意那些對你本身並不重要的人的看法,只要你心里認為很重要的人信任你就可以了。”

回想自己剛剛踏出校門,跨進吉隆坡的報界時,曾因為入行才3個月就面對各種各樣的流言,甚至從分佈在其他報館的朋友口中,驚然發現流言甚至急速的流傳時,當時年輕的自己曾那麼驚慌失措和倍受困擾,甚至用“逃”的心情,“逃”到另一家報館來避開流言。

如今想來,人無論怎麼逃,都沒有用。嘴巴長在人臉上,具破壞毀謗的語言,如果我們照單全收,因而感覺受到傷害,那麼存心破壞我們的人就會得逞。

雖然,作為一個人,不是神,人要對種種傳進耳里的毀謗無動於衷,並不容易,但是學會快速忘記聽到的破壞性流言,學會把這些惡意的語言當垃圾丟掉,是幫助自己化解破壞性言論的最好辦法。

正面管教.“孩”有明天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早上,在學校的時候,我的一個男同學罵粗話,被我聽到。

我就說:“喏……你罵粗話!”

但是,那個男同學不承認,他指著籬笆說:“我不是罵粗話,只是剛才有一個Mak cik(阿姨)經過,我跟她說‘Mak cik,bye-bye而已’。”

我看過去,甚麼人都沒有見到,就問他:“那邊有人咩?”

他說:“剛才有一個mak cik嘛!”

我不相信,因為他明明是在講3個字的粗話,那3個字跟“Mak cik,bye-bye”同音。

我回家後跟媽媽說起這件事,講到那3個字時,我就一直打嘴巴,媽媽就問我為甚麼自打嘴巴。

我說:“不可以罵粗話,這是不好的,所以講到粗話就要打嘴巴的!”

記得有一次,電視新聞報告說,有一個女學生對老師罵粗話,結果被老師打。後來那個老師被教育局下令暫時不可以去學校教書。

然後,媽媽問我:“老師打人是不對,但是那個女生對老師罵粗話,你認為她對嗎?”

我說:“不對!在我的學校,連最壞蛋的學生,也不敢用粗話罵老師,如果用粗話罵老師,就等於你看不起老師!”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每年教師節期間採訪的節目,很多場都是學校董家教慰勞及感激教師,為他們舉行教師節慶典晚宴。

然而,關於教師和學生之間關係扭曲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輿論的壓力讓教師們感到徬徨無助,尤其問題一度幾乎都是源自家長通過媒體或政黨,針對教師不適當的體罰,而引起了各方的評論。

很多教師因此感到心灰意冷,並消極的認為“恨鐵不成鋼”的苦心,反而會令到自己被對付,而選擇對做錯的學生不聞不問。

一名在國民型中學教學的教師告訴我,學校里有一名學生,父親仗著權勢財富地位,向法庭申請“人身保護令”不准任何人打他兒子,因此即使該名學生在學校的行為非常惡劣,但全校沒有一名教師敢動他一根汗毛。

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也曝露了很多家長自大的心態,我甚至聽過一些家長說教師沒有權力管教他們的孩子,因為“他們自己生的孩子,自己會管教”。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看到了怎麼樣的社會現象,曾經學府里發生過中學女生對老師罵粗話,老師對她揮拳,家長通過反對黨鬧上了教育部,負責處理事件的高官卻在學生和家長面前,把反對黨成員提呈的備忘錄狠狠擲到地上,並破 口大罵。然後把女生和家長召入問話調查,過後作出對教師採取紀律行動的決定。

然而當有記者問起女生在過程中是否需要講粗話時,高官反而一陣錯愕後,叫記者去問回女生,而沒有趁機去教導及糾正女生的態度。女生就讀的學校,眼見一名教師已因此事被對付,我想也沒有哪一位教師或校長敢再針對她講粗話的事情,去懲罰她。

一名在多年前涉及謀殺補習老師11歲女兒的少年,被上訴庭判決罪名成立但當庭釋放,少年當年涉案時只是12歲,以利器刺死補習老師的女兒,屍體上發現20處刀痕。

少年被釋放後,死者的母親驚問:“以後,國家還會安全嗎?”死者家人質疑以後讓未成年孩子殺人後是否也可不必負法律責任,到時社會變成怎樣?

全國教師專業職工會曾在類似事件發生後公開聲援教師和校長,要他們站穩立場和繼續履行意義深重的教職,因為如果教師都放手不管,我們的孩子可能會變成飆車黨、劫匪、壞人,所以教師們不可輕言放棄。

少年殺補習老師的女兒案的死者家人沉痛的悲鳴,和全國教師專業職工會的呼應,迴響在忙於慶祝教師節慶典期間,一波又一波的師生關係扭曲的事件中。

大家是否從這種種事件中醒覺,孩子真的是要教的,而且是要家長、教師和社會一起給予正面的教育,不是給予縱容,我們的孩子才有明天。

書中自有黃金屋


孩子的童話●鄭翊

從小,媽媽每個星期都帶我去書局看書和買書。每天晚上,媽媽就把我抱在懷里,讀故事書給我聽。

我5歲過後,就可以自己讀故事書,現在我的書已經多到可以開一間小小圖書館了。

每次媽媽帶我去旅行或是出外時,我都會帶故事書去讀,因為如果沒有事情做時,我會覺得很悶,就會一直去吵媽媽,但是如果我有書看就不會感到悶,可以自己在書中找樂趣。

有時候,我和媽媽都沒有出去玩,我們就坐在床上看書,媽媽看媽媽的書,我看我的書。

有一次,我壞蛋,媽媽罰我不可以看書,我就在一旁呱呱叫。

表姐看見了,就說:“喲,如果是我的媽媽這樣罰我就好了,我最討厭看書的!”

可是,我很喜歡看書,所以我不要媽媽這樣罰我。

當我心情不好時,去看書心情就會變好。看書可以讓我得到很多知識,知道很多東西。

如果有一天,我不能看書,我就會好像“死掉”的喔!

我告訴媽媽:“我長大後,要開一間很大很大的書局,那麼我就可以從早到晚一邊賣書,一邊看書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罰”孩子“不可以看書”,人人聽到我這樣的“處罰方式”,都覺得好笑且“另類”。

女兒喜歡看書,不是“故意栽培”而成,卻也不是偶然天生如此。

源起於自己從小就喜歡看書,小時常常收集班上同學的借書卡,一口氣到圖書館借多多本書回家看,別人不愛看書正好可以讓出借書卡來“成全”我。

少女時期,推搪男生的約會,理由是“我正在看一本書”,還記得對方很沮喪的問:“我在妳心目中竟然不如一本書?”

到了自己生下小孩後,新生命的新鮮感讓我對初生嬰兒“愛不釋手”,下班後哪裏都不去,對著嬰兒又沒有那麼多話說,就翻幼兒卡通書唸單字給她聽。

然後,到了可以把她帶出門時,除了購物中心的遊樂場,每星期必定報到的就是書局,把女兒抱在懷里,唸故事書給她聽,根據她的吸收能力買適合的書。

在女兒5歲之前,幾乎每個晚上她都依偎在我懷里,聽我一頁一句的唸故事,有時甚至一個故事會因她的要求而重覆數十遍,有時則是鼓勵她“覆述”故事給我聽。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其中有5年我幾乎沒有機會閱讀自己的書,而是和她共同分享許許多多的童話故事,但自己和女兒都非常享受童話帶來的樂趣,也緊緊的相繫了親子關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書香日”,根據統計每名大馬人平均每年讀不超過兩本書。

身邊很多人都“羨慕”我有一個一天可能就讀超過兩本書的女兒,而抱怨他們買了書給孩子,但孩子就是沒有興趣看書,而一直追問我到底怎麼去“訓練”出愛看書的孩子。

其實,大人本身如有看書的習慣,孩子自小就耳濡目染,很自然的把看書當成生活中的一部份,而不覺得這是苦差。反之,大人自己不看書,整天只看電視和逛街,買了書丟給小孩,自己沒有引導,小孩未必能培養出閱讀的興趣。

大人本身發掘“書香”,就是孩子跟著從書中找到黃金屋的自然導向。

啞吧吃黃蓮

孩子的童話●鄭翊

上個星期,媽媽生病,不能發出聲音,也不能講話。

當有人打電話給媽媽時,我就會對打電話來的人說:“我媽媽不能講話,要跟她講甚麼就傳送SMS(手機短訊)。

媽媽要對我講話時,只能用筆寫或發出“唏唏嗦嗦”的聲音,我就把耳朵附到媽媽嘴巴前,仔細的聽媽媽要講的是甚麼。

我要媽媽帶我出去玩,但是媽媽的條件是我必須負責講話,所以當我們去餐廳、去商店買東西,需要講話時都是我負責講話。

媽媽說她自己好像變成了“啞吧”。

我問媽媽:“人為甚麼會變成啞吧的?”

媽媽用只有我一個人聽得懂的“唏唏嗦嗦”的聲音告訴我,有些人天生是啞吧,所以不能說話。也有一些人天生是聾子,但因為聾子聽不到聲音,就學不會說話,所以天生的聾子也會變成啞吧。
媽媽說,如果一個哭得太多,或者喊得太多,破壞聲帶也會變成啞吧。如果一個人太傷心,不要講話,久了也可能會變成啞吧。

我們在外面玩了一天後,媽媽覺得那些餐廳、商店的人,好像很同情我這麼一個小女孩,卻有一個啞吧的媽媽要照顧。

我對媽媽說:“等媽媽可以講話時,我們再穿回同樣的衣服,去回同樣的地方,講話給他們聽,讓他們知道您不是啞吧!”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身體發熱,一連三天不能發聲講話,體驗了“啞吧吃黃蓮”的辛苦,卻領受到小女兒的貼心關懷。
我說:“媽媽不能講話,就不能罵妳,那妳應該很開心。”

她說:“覺得非常清靜,很不習慣,我寧願媽媽罵我,也不要媽媽沒有聲音,不能講話。”

老實說,那三天不必講話,帶女兒出去時,又讓一些不知情的人以為是啞吧,看到那些人“同情的眼光”時,似乎感受到了肢障或失聰人士的心情。

尤其,看到周圍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心里有話說卻講不出時,真的會覺得沮喪。但我畢竟不是真的啞吧,我還可用筆寫、以手機短訊、及在互聯網上通過MSN和同事及朋友溝通。

但,那些天生是啞吧的人,他們和常人學習的字體不同,他們也不容易和不懂手語的人溝通,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旁人未必能正確領會。

科技資訊配備,包括電腦和手機,都具備功能讓人不必講話也可和別人溝通交流,但對天生的啞吧卻未必能派上用場。

當了幾天的“假啞吧”,卻在靜默的觀察周圍的環境時,深深的感受到不管是啞吧,還是肢障或失聰人士,如果身邊都有真正關心體貼他們的親人或朋友,是協助他們溶入社會的重要動力。

而社會人士對啞吧或肢障及失聰者的諒解、耐心和包容,能更鼓舞他們面對社會的信心,反之太多的同情卻是無形的傷害,讓他們想証明自己能和常人一樣投入社會時,面對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三天後,我突然因一件觸動不愉快心情的事件,而突然可以開口講很多話了。也許,在那之前我本來就能講話,只是太久沒有講話而形成“言語上的自閉”,缺乏發聲音的信心而乾脆不講話。

這不禁讓我想起女兒提出為何人會變啞吧的問題,剎那彷彿領悟到,原來憂鬱悲傷而選擇自閉的人,若長久拒絕和別人溝通,也會形成變相的啞吧一族。

禮物


孩子的童話●鄭翊

很多年前的一天,媽媽收到上帝給她最好的“禮物”。

媽媽告訴我,那一天剛好是她的生日,她去醫院做產前檢查掃描,結果看到肚子里的“一粒豆”,有手有腳在“游泳”,那粒“豆”就是我。

我和媽媽常常玩“懷孕”的遊戲,我躺在媽媽的身上,媽媽說:“現在肚子里的BB(嬰兒)3個月了……”我就扮“豆仔”手舞足蹈在“游泳”。

媽媽說:“現在4個月了,BB會踢媽媽的肚子了!”我就會用腳 亂亂踢。到了要“出生”時,我的頭就會倒轉下去,然後我就“滾出來”了!

我就靜靜不出聲,直到媽媽打我的屁股,我就會“哇”的一聲假假哭得像小嬰兒一樣。

不過,我知道我不是像和媽媽玩遊戲的方式出生,我是“開刀”拿出來的。

醫生把媽媽的肚子剖開,把我拿出來後,又把媽媽的肚子縫回去,所以媽媽的肚子就有一條疤痕。

我有看過那條疤痕。 我對媽媽說:“這條疤痕,是媽媽用來‘買禮物’的‘錢’……”

媽媽聽了,就和我一起哈哈大笑。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生命的感動,始於沒有心理準備之下,突然看到掃描器反映出一粒有手有腳有頭的“豆子”。

多年前看到這“豆子”開始,到今天“豆子”變成我眼中最珍貴的孩子,生命的延續,因為有愛,而使到世界變得美好。

當和一些朋友聊天,談到我和女兒玩“懷孕”的遊戲時,一些人最直接的反應是“真無聊!”、“神經病!”

然而,女兒喜歡這個遊戲,因為她從中想像自己在媽媽肚子中,每一分鐘都隨時間出現變化,從開始像“豆子”般孕育出來,到生命成熟而出生,間中原來有那麼多不同階段的進展。

她也從我的描述中,了解到自己“躲”在媽媽肚子里時,就已經和媽媽建立了那麼直接而密切的親子感應。

結果,在“卡通化”的有趣親子遊戲中,女兒似乎更珍惜自己從被孕育到出生的生命過程,在吸取知識之際,也更感恩於 媽媽懷孕的辛苦,從中瞭解到自己生命的珍貴價值。

我不知道別的媽媽,心中有甚麼感覺,但我很喜歡一首歌“女 人與小孩”這麼唱:
“我不知道這個小孩,怎樣憑空而來,她可能讓我告別長久以來的搖擺,……我不知道這個小孩,是不是一個禮物,但我知道我的生活不再原地踏步,陪她長大,給她很多很多的愛,讓她擁有自己的靈魂和夢,因為一個小孩是一個神秘的存在……跟我一樣需要愛,一樣的脆弱,一樣害怕孤獨和寂寞……。”

我的孩子,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很多火災或災難中,我們也看到許許多多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一心只要盡力保護及救出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這些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無法 取代的“禮物”。

所以,我不明白為甚麼這個世界上,會有嬰兒被當成“垃圾”,從高樓往下丟進垃圾場。

更不能理解,為甚麼會有這樣狠心的父母,不願承擔自己犯錯的責任,親手毒殺自己的孩子,自己卻在臨死關頭找警察救命。

孩子應該是父母眼中的天使,但是我不能諒解為何有那麼連禽獸都不如的父母,會萌起邪念對孩子施暴、虐待。

孩子是上天給予的最珍貴禮物,收到“禮物”的父母以感恩心付出愛,但是每個小孩都擁有自己的靈魂和夢,每個小孩都有生存的權利,他們需要被愛和保護。

上天給予“禮物”,但從來沒有賦予收禮物的人任何權力,去隨意控制和摧毀“禮物”。但願,天下的父母都珍惜及感恩自己所得到的“禮物”。

誰偷走成長的路


孩子的童話●鄭翊

5歲的時候,幼稚園的老師講我是“神童”,但是我不知道“神童”是甚麼?

我以為“神童”是那種拜神的時候,在神壇手舞足蹈、亂叫亂跳的人。問了媽媽,我才知道“神童”是IQ很高,比別的孩子聰明很多的人。

我覺得很奇怪,又問媽媽:“為甚麼老師說我是神童?我真的是神童嗎?”

媽媽說:“不是,妳只是剛好比一些同學聰明一點罷了。”

媽媽告訴我,那些“神童”通常都是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能做出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報紙上之前寫一名“大馬神童”張世明死掉了,這名神童15歲就進大學,但是他不快樂,因為他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樣玩樂,很小的時候就要讀很大的人的書。

媽媽問我:“妳覺得做神童比較好,還是做妳比較好?”

我說:“做我啦!”

我不是“神童”,小孩子不用做大人的事,所以我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我的朋友之中沒有人是“神童”,他們都跟我一樣。

沒有人逼我讀書,我常常去超級市場玩、看戲、去旅行、去兒童教會,“神童”哪裏可以像我這樣玩?!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很聰明,很多家長聽到旁人讚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時,就會不期然的覺得飄飄然,而對聰明的孩子投予更高的期望。

像“大馬神童”張世明這樣超高智商的人並不多,但是看看我們的周圍,卻不難發現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神童”。

家長的虛榮心獲得周圍的讚美助長時,一些家長可能就不希望孩子按步就班,而真的把聰明的孩子當“神童”催谷,希望孩子能用比一般人更短的時間完成學業。

從張世明的悲劇中,人們感嘆他沒有屬於自己的年少歲月,背負家人和社會的期望,在年紀小小時就迅速攀越到另一個生活階段,以致他最終因不能適應這些不協調的節奏,而患上憂鬱症。

張世明的逝世喚起的醒覺,似乎不僅止於人們需探討“神童”的栽培方式。

因為,現代很多孩子即使不是智商超高的神童,他們純粹只是比別人更聰明一點,卻都同樣要承擔父母和師長過高的期望。

再聰明的孩子,都終歸是孩子,他們最想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和年紀相若的朋友一起玩樂。

即使去學校上課,功課或許會造成孩子心理一個負擔,但是學校里的同學,卻是孩子成長路上珍貴的同伴。

從小學到中學的孩子,他們都需要和自己年齡相若的朋友,在屬於他們的年紀,做那個階段的事情。到有一天成長後,再回首時掇拾生命每個階段的回憶,甜酸苦辣盡在其中。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每個人在生命中遇到不同的老師、朋友、人與事,都是一步一步前進的人生旅途中,一點一點堆積的成長經驗。

生命不能重來,每個生命的階段流逝後就不能回頭,人不能到中年時才要把時間調回童年階段、到老年時才要追回少年的青澀時代。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人,別偷走了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少年期,這是任誰一生用甚麼條件都換不回來的寶貝。

錯在父母沒道德?!

孩子的童話●鄭翊

前幾天,一個小朋友來我家玩,我們玩得很開心,忽然間她媽媽來叫她回家吃飯。

那個小朋友說等下吃飽飯後,她還要再來,她媽媽就答應了。不過,當我問她媽媽:“是不是真的會再來?”她媽媽就說不出話來。

她們走後,我媽媽就對我說:“她不會再來了,因為所有的大人在騙孩子回家時,都會這樣說的。”

我就批評說:“所有的大人都是沒有道德的!”

大人常常叫我們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可是他們卻整天“這樣那樣”。

就好像我媽媽,她心情不好時就對我發脾氣,但我心情不好時對她發脾氣,她就“辟里叭啦”罵個不停,我就很委屈的說:“我都是跟您學的嘛!”

有時我做錯事,媽媽叫我道歉,我就嬉皮笑臉的說:“Sorrylah(對不起啦)!”

媽媽就板著臉說:“不算,請注意妳的表情、語氣和態度!”

結果,有時媽媽弄我生氣時,我要求媽媽道歉,媽媽就笑著學我說:“Sorrylah!”

我就很不高興的說:“正經一點,這個道歉不算,請注意妳的表情、語氣和態度!”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一位部長曾說過,少年或孩童失蹤與問題家庭有關,可是卻由政府承擔責任,甚至有人歸咎警方,對政府不公平。

根據現有2001年兒童法令33(3)條文,賦權警方懲罰因疏忽讓孩子失蹤的家長,一旦罪成最高罰款不超過5千令吉或監禁不超過2年,可是警方從來沒有援引這項法令對付疏忽的家長。

該部長曾建議過如果未成年的孩子犯罪,父母將會受到法律上的懲罰,這因為“養不教,父之過”所致。

聽起來政府這樣要父母承擔孩子的過錯,好像很不合理。

本來我也是這麼認為,可是當我的女兒賭氣的批評“所有的大人都是沒有道德的!”,並且在一些時候如當頭棒喝的對我說:“我都是跟妳學的!” ,從小孩口中講出的真心話,卻和政府提出建議的根本有了連結。

很多家庭里的很多父母,其實都一再以各種模式,教出言行舉止和自己一樣的孩子,但在父母眼中看到了孩子的“壞行為”,父母本身卻沒有省悟那是來自本身的“壞榜樣”,然而往往孩子卻比父母更清楚的看到問題的根本。

再回顧許多社會新聞,孩童會在公眾場所或住家附近失蹤、發生意外,很多時候的確是父母掉以輕心的疏忽造成。

而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離家出走,很多都是因為在家不獲得父母和家人的諒解,得不到實際的關懷,“受不了自己的父母”才會離家。

飆車族青少年可以把電單車弄到手,可以徹夜在外不歸家,父母和家人卻無動於衷毫不知覺,這當中父母的不聞不問、毫不關心的態度,對飆車族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有一定的責任。

也許我們無法認同所有孩子犯錯,父母都必須100%負起承擔過錯的責任。但,至少我們可從政府的建議中反省作為父母或長輩,為了孩子所應存有的責任、社會道義和道德操守,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所為孩子塑造的家庭教育模式,其實都間接的在影響社會的結構,對社會問題有潛伏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