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天下媽媽不一樣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阿公去二姨的家,看到表哥要捉鳥窩里的小鳥,結果母鳥緊緊守住小鳥,不肯離開。

阿公對我說:“媽媽都是很偉大的,連鳥媽媽都會保護自己的孩子。”

可是,有一天我看新聞說,兩個都是3歲的小孩子,被他們的媽媽和媽媽的男朋友虐待到死。

其中有一個媽媽,愛狗多過愛自己的孩子。狗住在一間漂漂亮亮的狗屋,孩子卻跟狗睡在同一個房間,連床都沒有,只睡在床褥上。

另一個3歲小女孩,被虐待死後,她的媽媽和男朋友把她丟在垃圾場,後來她媽媽就告訴教會的人,帶警察去垃圾場找回屍體。

我對媽媽說:“這個去垃圾場找回孩子的媽媽,還比較有良心,至少她會承認做錯事,好過那個愛狗不愛孩子的媽媽。”

媽媽說:“這兩個媽媽連動物都不如。”

我接下去說:“連糞都不如!”

後來,媽媽又讀另一個3歲孩子被家人虐待的新聞給我聽,我聽了就嘆氣:“唉……”

我聽了這些小孩被媽媽和男朋友虐待的事情,心里很難過。

我覺得,全部小孩子的爸爸媽媽最好不要離婚,要好好的在一起,小孩子才會幸福。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媽媽,是孩子最直接依賴和信靠的人,連動物都會愛自己的孩子,對於那些為了男朋友,而當“幫凶”虐死自己孩子的媽媽,我們已經不知要用甚麼來形容。

動物尚且會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受傷害,會連同男朋友來虐待孩子至死的媽媽,真的是連“糞”都不如,只是喪盡人性的“殘渣廢物”。

也許,這只是社會上冰山一角的案件,因為孩子被虐待至死而驚動了警方,才引起關注。其實,還有不知多少個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身心長期都被虐待。

尤其,男女離婚後,其中一方帶著孩子另娶、改嫁或和其他人同居,一些無辜的孩子可能就會成為“眼中釘”,因而發生被其父親或母親的新歡虐待的事情。

大人在感情上犯錯,無辜可憐的孩子卻必須承受身心的虐待,而孩子的父親或母親,若為取悅自己在新的感情關係中的另一半,寧可不保護自己的孩子,任由孩子被虐待,這種扭曲的人格,令人心寒,更是孩子最大的不幸。

古人說“虎毒不食子”,歌頌母愛的歌曲如“世上只有媽媽好”、“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都顯示從古至今世人對母愛毫不存懷疑,並且認為世上沒有一種愛,可以勝過母愛。

但是,現今這到底是甚麼世界,當動物都還是緊緊堅持保護自己的孩子之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當中卻有為了滿足自身情慾追逐者,甘於犧牲掉對孩子的責任和血肉親情。

不能否認的是,大多數的母親還是愛孩子比愛自己多,這是天性,嚴格來說也是責任。因為不是孩子選擇了父母,而是父母選擇了要生孩子的決定。

任何男女既然決定要生孩子,就有責任去養育和保護他們,直至孩子成長到可以自立的階段,否則任何虐待和失責,都是不容原諒的行為。

一對夫妻可以因為感情出問題而決定離婚,但孩子是雙方都必須優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確保孩子因父母離婚而可在身心方面健康成長,父母是無權那麼自私的離婚,因為這時婚姻已不是純粹兩個人的事,也是孩子的事。

所有孩子被虐待的個案,都非孩子的錯,錯的是不能保護他們的大人。廣義來說甚至是社會冷感的錯,才會讓施暴者有機會肆虐。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玻璃心的牽掛



童話鏡子─心情篇 ★楊微屏

去年11月,在醫院里,女醫生把針刺進女兒的手準備把藥物輸入體內,一邊問我說:“媽媽能看嗎?”

女兒問:“手又不是媽媽的,為甚麼媽媽不能看?”

女醫生和我會心相視一笑,我說:“因為媽媽看了會心痛。”醫生笑說:“到時女兒沒事,反而是媽媽有事了。”

在醫院的物理治療室,醫護人員一邊為女兒做治療,一邊和我閒聊,講起她雖在醫院工作,但當家里有一個幼小孩子生病時,奔忙於工作和照顧生病孩子之間,那種牽掛……。我懂那種牽掛,只有當媽媽的人,才會懂得那種心情。

我感慨的說:“因為我們是職業女性,需要工作,但又放不下孩子。”

好長的一段日子,十多天,我都陪伴生病的女兒,後來住院留醫期間,看到那小小的身軀忍受各種針、藥物的折磨,小孩非常勇敢樂觀,精神也看起來活潑良好,可是媽媽的眼淚都差點掉下來了。

那個時候,我忘記了關於工作的事情,心里只一直想到的是,要陪伴在她的身邊。

如果有人提醒我,這期間哪個政治人物做了甚麼、講了甚麼,哪個社團又有甚麼變動和糾紛,哪個地方有甚麼意外新聞,我想,那些一點都不重要了,我完全不關心周圍發生了甚麼事。

期間,閱讀打發時間,讀著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感性的文筆寫出三代之間的脆弱、失落、相依,望著眼前的女兒,一邊也特別想念自己的母親。

忘了最近從哪裏讀到一篇文章,內容大約是說很多職業女性,在工作上衝刺時巾幗不讓鬚眉,可一旦有了小孩,就會被馴服得只想當一個好媽媽。

我想,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認為最珍貴的價值,有些人的生命價值和自我認知和肯定價值來自工作、名利、權利、愛情,也有人心里最珍貴的價值,是自己深愛的人,尤其自己的小孩。

醫藥費數以千計,小小的女兒說:“真貴啊!”

我對她說:“沒有任何東西會比妳的生命和健康更貴。”

不過,也在我說出這句話時,我發現一個稱職的媽媽,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去工作、去賺錢,不然小孩生病了要怎麼醫,現實生活中也處處需要錢來維持。

但是,所有在職場上翻滾的媽媽,還有爸爸吧?在努力賺錢之際,是否人人都意識到最珍貴和最不能忽略的,還是身邊值得珍惜的親人?如果沒有這些親人,賺再多錢也是沒有意義。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狡猾的人在威脅我



孩子的童話●鄭翊

以前,我吃飯很慢,全家人都叫我吃快一點。

有一次,我不但吃得很慢,而且也沒有吃完,媽媽就說:“如果妳沒有吃完,這一生常常浪費食物,下一世就會變成乞丐,而且沒有飯吃。”

我就說:“我是基督教徒,都沒有輪迴的,哪裏會有下一世?”

當我壞蛋時,媽媽罰我不准出去玩。媽媽說要觀察我的表現,只有我乖乖,這包括吃飯必須吃到完,不再壞蛋,才可以重新出去玩。

有一年,我的生日快到了,就吵著媽媽為我舉行生日會,邀請小朋友來參加。媽媽說:“妳必須乖乖聽話,吃飯必須吃到完,才能做生日會。”

結果,吃晚餐的時候,外公煮了魚、蛋、豬肉和一大盤飯給我吃。我覺得很飽,但是盤里還有很多飯和魚,我就對媽媽說:“我吃不下了!”

媽媽說:“妳必須吃完,不然沒有得做生日會!”

最後,我把飯和魚都吃完了,媽媽看了說:“妳看,還不是吃完了?”

我就說:“因為有一個狡猾的人在威脅我!”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女兒小時候比較偏食,又常浪費食物,就像現代許多中上家庭的新一代般,不懂惜福。

所幸,現在她稍長大了,終於不再偏食,而且吃得很多。

回想過去,用盡“手段”去哄、騙、“威脅”,甚至向女兒描述非洲飢餓難民的苦況,希望她能懂得惜福,但種種“軟硬兼施”的手法還是不管用。

有一次,家翁看到寶貝孫女吃飯吃了老半天都吃不完的樣子,還為此訓我說:“妳都不懂教孩子的,我看妳唯一會教她的,就是教得她比較會看書而已!”這一點我倒是承認的,就是“吃飯”這一回事,當時是我教養女兒最“束手無策”的難題。

《星洲日報》和世界宣明會每年舉行“飢餓30”活動,讓營員體驗30小時的飢餓和耐力,也號召人們捐助世界各地面對飢荒的難民。待女兒長大一些時,我一定要讓她去參加這個活動,從飢餓中讓她體驗到浪費食物是多麼慚愧不當的事情。

過去,我看到女兒浪費食物時,心里都非常難過,回想自己童年時在父母督促下,都不敢這樣浪費食物,每餐都必然把盤中飯菜吃完。可是,自己的孩子卻怎麼要經過“狡猾的威脅”,才肯把飯吃完?

如果,許多貧窮家庭的人,還有非洲及其他國家飢餓的難民,每天都有人“狡猾的威脅”他們就可以填飽肚子,他們是多麼求之不得。

和周圍的親友談起這些事情,發現這一代很多年輕人和小孩子,皆有不懂珍惜食物的弊病。也許,這些孩子自小在不愁物質生活的環境中長大,認為眼前所得一切皆是必然,因此不懂惜福感恩。

更諷刺的是,窮人和飢民苦盼食物溫飽,豐衣足食的人卻往往刻意節食減肥,甚至有人因減肥上癮而患上“厭食症”,甚至變態的在狂吃食物後“挖喉嘔吐”來避免肥胖。

世界各地,貧富懸殊,有人窮得連一口飯都沒有得吃,有人卻每天對著豐富的食物暴殄天物。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欺山莫欺水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很喜歡玩水,在家沖涼的時候玩水,出去渡假時也喜歡去可以玩水的地方。

有一次,我和媽媽收拾好行李,要去浮羅交怡玩。晚上媽媽打開浮羅交怡的地圖,告訴我明天要去遊玩的地方。

我問媽媽說:“有得玩水嗎?”媽媽說沒有時間給我玩水,我就說不要去了,因為我只想玩水,不想玩別的。

結果,第二天我和媽媽沒有去浮羅交怡,我們帶了行李去檳城住酒店,然後一整天就在游泳池玩水。

媽媽不會游泳,但每次我玩水時她都在游泳內“浸水”陪我。

我對媽媽說:“我會‘悶水’。”

媽媽不知道‘悶水’是甚麼,我就說:“你先吸大大口的氣,然後再把頭沉進水里,過後就在水里慢慢呼氣,那麼你可以在水底游泳了。”

這是表姐教我的,但媽媽卻說這樣很危險,交待我玩水時不可以再這樣做,因為如果頭浸在水里不能呼吸,可能一分鐘內就會浸死了。

媽媽告訴我,有一次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一間渡假屋的游泳池內浸死,因為小男孩在玩水時,他的爸爸媽媽沒有在身邊,結果他在水里不能呼吸,臉變成藍色了。

原來水真的是這樣危險的,我和媽媽勾勾手指,答應媽媽以後不會再玩“悶水”。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老人家常常告誡“欺山莫欺水”,很多發生在水里的意外,受害者甚至是游泳好手,卻逃不過千變萬化的水所隱藏的危機。

小孩子天性喜歡玩水,即使大人不給玩,小孩也會偷偷的在沖涼房內玩,或在任何可能遇到積水的地方不放過玩水的機會。

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非常顧忌“欺山莫欺水”這句話,所以都不允許我們玩水,結果我就偷偷在沖涼時跑進浴室的水池“浸水”,後來被大人發現了,一直把這事件當笑話講到現在。

我和女兒分享了這些童年事件,為免她也做危險的傻事,她沖涼時都會給她準備浴盆當“小游泳池”,她也自得其樂浸在其中玩水槍、水鴨。

大人千方百計阻止小孩做某件事時,反而會引起小孩躍躍欲試的好奇心,更想背著大人去嘗試新體驗,因此吸收了自己童年的經驗後,了解到小孩天性喜歡玩水,我常常會在渡假時帶孩子到安全的地方,比如適合小孩的水上樂園或酒店泳池內玩水。

由於我不會游泳,所以我這“旱鴨子”陪孩子玩水時,常常只能很可笑的“浸水”,而且是在幼童游泳內這麼陪伴孩子。女兒曾獲得她的表姐指導,所以她反而能掌握一些簡單游泳技巧。

有一次,在女兒指導下我學習“浮水”時,一時失足導致頭栽進水中,還好馬上就重新把頭探出水面,但那一刻真的感覺到在水里如果不能呼吸,隨時會一命嗚呼的恐懼。

因此,當女兒示範“悶水”時,我看了簡直是心驚膽跳,因為我實在不能百分之百“信任”水。

有一次,同事采訪一宗意外新聞,6歲男童在沒有父母陪伴下於游泳嬉水,不知為何會跑進成人泳池內,結果不幸溺斃。據死者父親描述,當時很多家長都有在現場陪伴各自的孩子嬉水,因此不解其孩子怎麼會在沒人發現下溺斃。

我覺得小男童的父母疏忽失責是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去采訪的同事就質疑這種看法,但我還是很堅持的認為,年幼小童不應在沒有父母陪伴下獨自嬉水,父母親也不能在沒有交待任何人之下,認為有其他大人在場,小孩的安全就可以交給其他人,而不是父母本身去負責。

“欺山莫欺水”這句話絕對有根據,在游泳池、山水瀑布、河邊、海邊偶爾會聽聞不可預測的事故,導致嬉水者溺斃。千變萬化的水在水災、海嘯發生時所奪取的人命及造成的破壞,更是令人心驚膽跳。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偶像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哥妹倆》的作者“有利哥哥”來我們的學校。

大家都爭先恐後,擠來擠去想要索取他的簽名,我也不例外。他看到大家爭先恐後,就說:“要簽名的就把書放在校長室。”

結果,大家就轉身衝去校長室,可是老師不讓我們進去,由於現場很擠,擠得我都變“薄餅”了,我就和一個朋友回班了。

後來,第二副校長報告10位同學的名字,叫他們上去校長室,其中有一位是我們班上的同學。她回來後,大家就衝上前問她:“剛才第二副校長叫妳上去,有甚麼事情?”

她說:“上去和有利哥哥合照囉!”大家都驚嘆一聲:“嘩……!”

我很羨慕她能和有利哥哥合照,可是我連有利哥哥的簽名都拿不到,失望得差一點要哭了。

曾經新聞報導說,有一家三口是香港天皇巨星劉德華的歌迷,他們為了到香港見劉德華,把房子都賣掉。他的女兒有機會和劉德華合照之後,還是不滿意,後來做爸爸的跳河自殺,留下一封信,條件是劉德華必須要再見她的女兒一面。

我對媽媽說:“這家人很白痴咧!”

我迷偶像也沒有迷到這樣誇張,我喜歡有利哥哥,就去買《哥妹倆》;我喜歡林宇中,就去買他的CD(光碟),才不會這樣“白痴”!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女兒在學校拿不到“有利哥哥”的簽名,失望的回來,幸虧她並沒有瘋狂到被人擠到變“薄餅”,也要爭個偶像簽名回來。

崇拜偶像似乎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就如同香港那一家三口“劉德華迷”,智障的女兒瘋狂追逐偶像,做父母的不只沒有好好引導,還過於溺愛女兒而甘願變賣資產,只為籌旅費從中國到香港讓女兒接近偶像,最後為父者甚至自殺且以12頁遺書“要脅”劉德華見其女兒,實在不可思議。

很多人都有本身欣賞的“偶像”,小孩子、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卡通人物、喜愛的刊物主編、歌星明星。就連一些“師奶”,也可能是“追星一族”,瘋狂程度有時也不遜於年輕人。

過度瘋狂迷戀偶像,有時會形成不自覺的“病態”,如果沒有及時獲得正確的引導,泥足深陷下就可能做出違反常理的舉動,擾亂偶像的生活,甚至威脅到偶像的生命,更可能會在求見偶像不果後,做出自殘的行動。

小孩子崇拜卡通人物或銀幕英雄人物,在年小不懂事下,隨時都可能會模仿心目中的偶像,分不清甚麼是現實中可辦得到的東西,繼而可能做出危險的動作,甚至送掉了生命。

小孩子不知道的事情很多,現代很多家庭的父母、爺爺奶奶或女佣,自已忙起來時就會打開電視或播映卡通片,讓小孩子自己觀賞,而沒有留意小孩是否會仿效故事人物的危險動作。

著名歌星艾力克頓有一首歌“天堂里的眼淚”(Tears In Heaven),是在他失去兒子後寫下的,其年幼兒子仿效心目中的“超人”,披上披風從高樓往下跳,結果失去了生命。

小孩子崇拜偶像的心理不能忽視,需要獲得長輩的關注引導,才不會盲從偶像而造成不能挽回的悲劇。

年輕人甚至成年人,如果過度迷戀偶像,心智也未必會比小孩子成熟,身邊的人不應忽視過份迷戀偶像者,可能帶來的畸形現象。

“偶像”只是人們心目中因距離而變得矜貴美好的形象,現實生活如果讓偶像牽制,就超越了現實而形成瘋狂,後果堪虞。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孔子不要打我



孩子的童話●鄭翊

老師也會被校長打屁股?

有一次,我看到一則老師被校長打屁股的新聞,覺得很莫明其妙。校長竟然把老師當作學生來打,這個校長是不是“老花眼”了?

校長本來就不應該打老師,更不應該在學生面前鞭打老師的屁股。

不過老師也應該不可以在多多人的面前打小孩子,因為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呀!每次我在學校看到老師打小孩子時,我就覺得很害怕,因為我怕下一個會輪到我被打。

有時,一些同學沒有做錯事,老師卻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打他們,沒有調查清楚就亂亂打,小孩子就會很害怕那位老師

媽媽問我說:“校長不應該打老師,那麼妳覺得教師應該打學生嗎?”

我就說:“如果大人不可以亂打大人,那麼大人也不可以亂打小孩子。”

媽媽告訴我,有一首歌叫“孔子不要打我”,“孔子”就是一個老師,有很多學生。

我希望學校里的“孔子”,不要打我們,因為我們雖然是小孩子,也是會有自尊心,所以老師打人前,要先查清楚,這樣對小孩子比較公平。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數年前柔佛一間學校的校長當眾鞭打教師,過後道歉說誤把教師和學生搞亂了,但被打的教師深感羞恥而希望能調派到其他學校,引起教育局和社會人士的關注。

教師打學生出手過重,或是體罰手法不當,驚動教育界的事情偶有聞之,但為人師表卻被校長當眾鞭打臀部,像打孩子這麼打,教師的尊嚴何在,旁人也只能寄予同情。

教師的工作責任越來越重,不再只是教書、批改功課那麼簡單,很多老一輩的家長希望子女當教師的原因,就是“只做半天工,假期多”,對此現代的教師只能啞子吃黃蓮。

就像事件中不幸被校長“誤打”的女教師般,教師們除了日常教書,課餘有些還負起課外活動事務,甚至有時在休息日,還必須帶學生們到校外參加各項比賽,為學校爭取榮譽,卻犧牲掉很多私人的時間。

老師們的壓力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早前一名教師朋友抱怨教育部有一條“5322條規”,專門對付不寫教案的教師,一旦被發現沒寫教案卻又屢勸不聽,就會面對罰款5千令吉、或監禁3個月或兩者兼施。

當時教師朋友一臉委屈的對我說:“教師若沒寫教案,竟然會像那些刑事案罪犯般承受坐牢、罰款的懲罰?!”

如果勞心勞力的教師,只要校長一句不小心,就會在學生面前被校長打,可以想像面對重重壓力的教師,會受到多麼大的打擊。

校長當眾鞭打教師的事件,相信是有史以來的個案,但是“體罰”以外,一些教師在學校內和校長或同事相處欠融洽,造成精神困擾,也是問題症結。

教師的工作環境,最主要是面對學生,因此一些教師在面對來自校長、同事,加上個人家庭或財務問題方面的壓力時,難保不會把負面的壓力宣洩到無辜的學生身上。

關於“大人不可以打大人,大人就可以亂打小孩”的疑問,就是從這衍生出來的。

大人打大人,大家說不應該,甚至可以採取法律行動控告對方“蓄意打人”。

可是大人打了小孩,教師打了學生,尤其小學生都因為害怕而默默承受不公平的待遇,這又是應該嗎?

這又是一個“將心比心”的教育道義問題。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自由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阿公對我說:“妳長大後不可以去party,不可以隨便和朋友出去,不然妳可能會趁機交男朋友,所以現在妳小小,妳的媽媽就要管好妳。”

阿公這樣講,是因為我的表姐整天吵著要自由,要和朋友出去玩,結果常常氣到阿姨七孔生煙。

我對媽媽說:“我哪裏會去交男朋友的?如果阿公不要給我去party,我就自己在家開party,叫人家來囉!”

前幾天我看報紙的時候,看到有一名15歲的少女離家出走,因為她講爸爸媽媽不給她自由,所以她不要這個家,也不要做他們的女兒了。

媽媽就問我:“妳會離家出走的嗎?”

我回答:“不會啦,離家出走很可怕的,怕找不到工作,怕不會做工被老闆罵,怕不得吃飯喝水,怕沒有錢,不知道要睡哪裏,怕睡街頭……”

媽媽講像我這樣小的孩子,當然是不會交男朋友,不會因為吵著要自由而離家出走。但是,媽媽問:“小孩子要的自由是怎樣的?”

我說:“我希望可以和朋友一起結伴外出,去逛超級市場。”

有一次,媽媽帶我去檳城一間購物中心,媽媽和阿公在底層喝茶聊天,我覺得很悶就要求媽媽,讓我自己進去購物中心逛,媽媽答應了。

我很高興可以自由了,就獨自進去逛,但是媽媽卻一直打電話給我,問我走到哪裏了,問得我都煩死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兩個姐姐的女兒都步入青春期,長得亭亭玉立,整天吵著要自由,想盡藉口就是要和朋友一起外出。

可愛的外甥女們,有時會偷偷的向我這個阿姨“求助”,姐姐有時就會說:“妳的女兒現在還是個小孩子,等多幾年也會像她們一樣作怪。”

這時候,我總會不期然的想起當年自己還是十多歲的少女時,也像現在這兩個外甥女一樣“古靈精怪”想盡法子溜出去,並且渴望自由和朋友一起玩。

因為當年有一個姐夫算是很諒解少女的感受,常常給我一些“幫助”以和朋友在一起,使我當時深深感受到獲得信任下掌握適當的自由,是很重要且“幸福”的事情。

所以轉眼自己成為長輩了,眼看情竇初開的外甥女們嚮往自由,而有叛逆的行為時,自己竟然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希望她們和她們的媽媽,都能尋求一個互相諒解的空間,讓雙方因此建立一個互相信任的承諾。

我認同姐姐所講的,我的孩子還小所以我還沒有像她們這樣的擔憂,但我也絕對能理解姐姐們作為一個母親,對長得如花似玉的女兒所存有的擔憂。

也許,曾經走過青春叛逆期的人,都會理解天下父母對兒女的擔憂,也感受過少年時期渴求自由的心意。

然而,正在尋求“自由”的青春期男女,卻怎麼也不會了解父母的擔憂和苦心。

在他們眼中,朋友、愛情都是和自由掛鉤,他們不能輕易理解父母的嚴格管教和限制外出,其實只是想保護他們,不願意看到年少氣盛的子女,一不小心就無法自我控制情慾,而最終必須為“自由”付出慘痛的代價。

尤其,這個年代的社會治安令人擔心,人心更是叵測,既要擔憂心懷不軌的陌生歹徒辣手摧花,還要擔心熟人利用少女的單純去滿足私慾財色兼收,甚至把渴求愛情和自由的少女推入火坑。

自由如果沒有限度,沒有人能排除最終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是一個人的生命,或是一生的幸福。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親愛的翊翊,生日快樂!





《童話鏡子》─溫馨篇

─親愛的翊翊,生日快樂!─

5月15日,翊翊,生日要快樂哦!

翊翊闖8關,依循媽媽準備的8張“尋寶圖”,找出生日禮物。

★第一步
去找屋子里妳最愛的女人!
(屋子里除了爸爸是男人,翊翊是女孩,只有媽媽一人是女人……)

★第二步
跟這個女人說“我愛妳”,KISS一下她,以獲下一張尋寶圖。
(媽媽這樣佔我便宜哦!)

★第三步
走進有“小米跳舞”的空間,從“小米跳舞”處找一張圖。
(“小米跳舞”是台灣米酒,只有翊翊和媽媽知道。)

★第四步
從同一個架子找有韓國人的鎖匙圈,取鎖匙後進入第一間睡房找尋寶圖。
(馬上就找到了!)

★第五步
取有韓國人的鎖匙,開門出去,去阿公家客廳找下一張尋寶圖。
(這樣多韓國人的鑰匙,大馬人的沒有咩,家里根本沒有韓國人嘛!)

★第六步
去有冰的地方打開第七圖。
(當然只有雪櫃有冰啦!)

★第七步
面對廚房,轉進左邊一個有很多卡通的地方找一個黃bag。
(只有翊翊的房間最多卡通。)

★第八步
哈囉,HAPPY BIRTHDAY,我愛妳,請以快樂的心收下你沒理由不喜歡的禮物。
(BAG裏面有兩盒禮物,是甚麼呢?)

答案是:兩套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


★禮物上有媽媽寫給翊翊的生日卡:

■給世上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小翊翊

親愛的翊翊:

#生日快樂#

看你長大,是一件快樂欣慰的事情。

我希望妳在健康快樂中成長,最重要的是成長過程中,能夠讓妳快樂的事情是來自心靈的啟發和感動,而不是物質。

我愛妳,妳永遠是獨一無二的寶貝“1 1”。

深愛妳的媽咪
15/5/2009

★第九關:
午夜12時之前,爸爸媽媽又給翊翊一個驚喜,預先推出翊翊最愛的巧克力小生日蛋糕!

(5月15日生日當天,一早我們就要上山慶祝生日啦,所以媽媽給翊翊的“尋寶遊戲”提早在5月14日進行。相片中籃子里有一張母親節卡是翊翊自制獻給媽媽的禮物,媽媽用“8關尋寶圖”給予“愛的回饋”。)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學校保安,閑人停步



孩子的童話●鄭翊

前幾天,報上有一個新聞說,一個幼稚園女生在學校被人捉走,她的媽媽在放學時去接她,才知道她不見了。

6個小時後,她的爸爸媽媽發現她被丟在甘榜一帶,她當時大哭,受到很大驚嚇,衣服全部染到血。

我看了這個新聞,覺得很害怕,因為連去學校也會被人捉走。

我的學校曾經發生很多事情,比如自行車被偷、外人在二樓吸煙、外人向校長討錢等等。於是,校方就在門口放了一個告示牌,上面寫“閒人免進”。

全部家長都不可以進來,只能在校門口接孩子。

以前,不論上課前、下課休息或放學時,都會有很多家長跑進學校,到處都可以見到家長。現在任何人都不可以進來,要進來的人必須在保安亭填資料,拿通行証才可以進去。

所以,現在學校看起來比較安全了,除了老師和學生,不會看到陌生人。

我突然間想到那個在幼稚園被拐走的女生,可能是因為她的幼稚園沒有保安,誰都可以進進出出,所以才會在學校被捉走,連老師都不知道。

幸好我的學校有保安,不然我和我的朋友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就很恐怖喔!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很多年前,有一個名叫“小菘升”的小男孩,在校門口失蹤,至今生死不明,心碎的父母從此守著沒有希望的明天。

小菘升事件之後,一些校園內偶爾會傳出色狼潛入,把小女生拉進廁所進行性侵犯事件,更使到家長和老師都感到憂心。

學校應該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但是,社會變遷,人心難測,導致現今學校不再是100%安全的地方。

可是,家長總不能把孩子收在家里,不送去學校上學,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加強保安和教導孩子提高警惕防範之心,是唯一的寄望和選擇。

有些學校雖設有保安亭,但保安人員卻未必時時駐守崗位,有些則選擇性的“開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陌生人的車子進出,不必報到資料也不必申請通行証,沒事發生還好,真的有人在校園內闖出大禍,保安鬆弛造成的錯誤就無法彌補。

減少讓陌生人自由進出,是減低罪案入侵校園的重要因素,現在的社會治安,人們形容“在家也不安全,到處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當然這也包括了學校。

防範總勝於鬆弛,學校加強保安措施,出動保安人員和教師協助監督孩子的安全,甚至於在校園內裝置閉路電視監視外,家長也應全力配合,時時共同設想能保障孩子安全的策略之餘,教師和家長也要教孩子時時提高警惕和防範陌生人之心。

罪犯下手,除了走保安漏洞潛入校園,也可能是在校門外採取各種軟硬手段,哄騙或強行拐走孩子。

家長需要灌輸孩子防範陌生人的警覺,讓孩子知道,誰是指定會在上課時間遇到突發事件、或放學時來接送孩子的人。如果有人前來孩子或教師面前,聲稱是受孩子家長所託來接孩子,就需先聯絡孩子的家長以作確定,以免被意圖拐騙孩子的人奸計得逞。

我們沒有能力阻止層出不窮的犯罪手法,只能盡力去提高自身的醒覺,來嘗試逃過成為罪案受害者的劫數。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手機的故事


孩子的童話●鄭翊

以前,我常常問媽媽:“我幾歲可以有自己的手機?”

媽媽總是說:“等妳長到很大,才可有手機。”

不過,今年外公就買手機給我了。

每次我出去外面時,很多大人都說:“這樣小就有手機了!”

我開始得到手機時,感到非常高興,就去試手機內的每個功能,包括手機短訊、聊天室、遊戲和附加功能。結果,一下子我就把通話卡的錢用光了。

不過,後來我就沒有亂用手機,因為覺得很浪費。

有一次,媽媽叫我做功課,我就拿手機出來,媽媽就罵我:“叫妳做功課,妳卻玩手機!”

我就說:“我就是在做功課嘛,我檢查看漢音拼音的答案對不對。”

媽媽是從手機的寫信息功能,學習漢音拼音,因為我每次見到媽媽幫我檢查漢音拼音功課時,都是用手機的信息功能檢查,所以我就有樣學樣囉!

媽媽的朋友看到我用手機,就說:“手機用多了,記憶力會不好,妳這樣聰明,不要用手機啦,不然等下妳的頭腦變不好。”

我覺得手機也可以用在好的地方,我看到《星星周刊》說,兩個手機放在一起可以煮熟蛋,如果我去到沒有用具煮蛋的地方玩,我就可以用我和媽媽的手機煮蛋哦!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在我的反對聲中,一直在等“長大才會有手機”的女兒,竟然從她外公的手中得到了自己的手機。
一直都“看不順眼”這樣小的人卻帶手機,手指整天在手機上按。

但是,卻又不得不服這些小腦袋瓜的精靈,沒兩天就把手機全部功能都摸熟。

兩個月過去後,手機短訊、手機遊戲和聊天室都失去新鮮感後,女兒的手機功能轉變成“老師”,讓我對她使用手機的態度改觀。

女兒應用手機功能檢查漢語拼音功課,以及從發手機短訊及 備忘錄記事方面,練習使用漢語拼音,這方面的功課也顯著的進步。

其實,我自己和身邊一些朋友,也是從手機短訊方面學習漢語拼音。

當年我們求學時學的是注音符號拼音,沒有漢語拼音,但現代社會中,漢語拼音卻是非常通用,因此很多社團、甚至馬華都應時開設“漢語拼音課程”,公開給群眾學習。

一位朋友邀我報名參加“漢語拼音課程”時,我說已經懂了,她很驚奇的問我怎麼學的。

女兒在幼兒園上學時,我就意識到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後,因為家長本身不懂漢語拼音,而無法在這方面引導和協助孩子溫習漢語拼音。因此,我就急忙趕在女兒上小學前,通過手機短訊功能,自己摸索學習了漢語拼音。

後來,發現身邊一些朋友,漢語拼音“老師”都是手機。

這些日子以來,很多新聞都揭發了女性通過手機短訊交友,彌補心靈空虛,卻造成交到“狼友”引發種種悲劇。手機短訊也被一些別有機心者應用來快速散播謠言和毀謗性消息。甚至於將偷拍的色情短片廣泛流傳。

然而,手機短訊也可用以吁公眾響應捐血、協助尋人或進行其他善事,而即時幫到很多人。

科技產品被發明的原意都是好的,扭曲功能的是人類。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不能變通的答案?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媽媽在檢查我的功課時,看到我的“同反義詞”測驗,有幾題被老師打叉,就覺得很奇怪。

媽媽問我:“這些答案都對,為甚麼老師給妳錯呢?”

我就說:“我也是覺得對,但老師說要根據書本的答案,所以給我錯。”

我和媽媽一起重新檢查很多個被老師打叉的答案,結果發現很多題其實我寫的意思都沒有錯。比如“幸運”的同義詞,我寫“好運”,但老師卻給我錯,因為根據書本的答案是“榮幸”。

還有,“傳播”的同義詞,我寫“散播”,但書本的答案是“流傳”。“寬闊”的同義詞,我寫“寬大”,可是書本的答案是“廣闊”,結果我的答案都被打叉。

“隱瞞”的反義詞,我寫“公佈”,但書本的答案是“宣傳”,我反而覺得這一題,書本的答案“怪怪的”。

媽媽就告訴我:“其實妳的答案,意思都沒有錯,妳不要因為老師覺得妳沒有根據書本給的答案,而以為自己的答案是錯的。”

我就點點頭說:“我知道,不過我的意思明明是對的,但是老師卻給我錯,我覺得很不服氣,但是又不敢跟老師講!”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當我從女兒的小學日常測驗中,發現了“需要根據既定的書本答案”,而忽視了學生給予“沒有偏離詞意和字義的答案”時,感到非常遺憾。

這就是“填鴨式”的教育,準備灌輸給學生們“不能變通”的教學與學習概念?

在教育理念中,如果一個學生只能從老師和課本“吸納”所有既定的“答案”,而不能根據學生從自身掌握的豐富詞彙自由發揮,給予沒有乖離“問題”的“答案”,學生的答案因此就被認為是“錯”的,那麼我非常擔心原本充滿自信的孩子,會因此感到無所適從。

當我鼓勵女兒,不要因此感到氣餒,以為不根據書本既定的“標準答案”,就代表她不被接受的答案是錯時,女兒也正面的分享了她的困惑和感受。

我的父親在旁聽了,也參與討論,父親可能比較保守,提出了是否小孩應該根據書本答案的疑問。於是我舉了兩個不同結局的例子,作出“孩子是否應該懂得變通”的比較:

“街口有3間雜貨店,我們分別告訴小孩甲和小孩乙:‘你去第一間雜貨店買一包HIGH 5牌麵包回來’。

然而,第一間的雜貨店卻沒有賣這個牌子的麵包;可是小孩甲卻長期習慣被教導為必須根據既定指示而有答案和行動的人,那麼小孩甲最後就會空手回來,告訴我們‘第一間雜貨店沒有賣這個牌子的麵包’。

可是,小孩乙卻是懂得隨機應變,充滿自信去變通的人,那麼小孩乙可能會發現第一間雜貨店沒有賣這種牌子的麵包後,就轉而嘗試到第二間或第三間雜貨店,找找看有沒有類似麵包可買回來。”

父親聽了這兩個例子,笑著認同了我的看法。

不容變通,不許說“不”,難道我們要把下一代都訓練成這樣子嗎?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大中至正



孩子的童話●鄭翊
兩年前,我們去台灣旅行時,有去過台灣民主紀念館參觀,我還在“大中至正”四個字下面拍照。後來有人拆掉“大中至正”的牌匾,改名叫“自由廣場”。

我問媽媽:“為甚麼要把‘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自由廣場’的名字很現代化,而紀念館看起來像古代建築物,名字很不相配。”

媽媽就說:“這是阿扁他們的主意!”

我知道“阿扁”是誰,他是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我們在台灣旅行時,那個導遊也有提起他。平常看電視節目,也有很多阿扁的新聞。

這件事情和我沒有關係,因為我是馬來西亞人,不是台灣人,我只是一個曾經到那個地方參觀的遊客。但是,當我知道那個紀念館的名字被改掉時,我還是覺得很奇怪。

媽媽問我:“為甚麼覺得奇怪呢?”

我說:“因為這樣就好像改掉歷史一樣,以後的人就不能知道原本的東西。”

如果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有人也想改掉歷史,我就會覺得很討厭,因為那樣我就不能夠知道真正的事情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大中至正”,這4個字改成“自由廣場”,其實和我們這些遠在大馬的人,沒甚麼關係。

然而,讓我感興趣的是“大中至正”這4個字的意思是“公正,不偏不倚就在這里”。

據說,當年為“大中至正”題字的書法家楊家麟曾透露,出處於明朝王陽明的《傳習錄》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意思就是“公正,不偏不倚就在這里”。

這4個字映在具歷史性的台灣民主紀念館牌扁上,穿越歷史洪流卻隱喻其中的意思,不是每個時代的人民所追求的理念嗎?

“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讓我不由得想起在台灣遊玩時,當地人卻感嘆“台灣言論太過自由了,太自由就會失控。”

身在大馬,又站在采訪線上,關於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限制,大家都心里有數。而許多新聞從業員和大馬各族子民,心里其實都渴望“大中至正”所隱喻的“公正,不偏不倚就在這里”。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看到不同背景的人走上了街頭,爭取各種權益,他們要的東西可能不一樣,有些是為全民爭取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有些是為單一族群爭取權益;有些則是寄望國內所有選舉和政策,能從頭到尾,即使在人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是完全的公正廉潔。

曾經,連大馬律師公會的專業律師,都要放下手中的法律文件和種種律師最清楚不過的法律條文,走上了街頭爭取司法的公正,那些把公正操縱在自己手中的人,要怎麼去反思呢?

也許這樣走上街頭的方式不被政府認同,但是當越來越多百姓質疑法律不能保障人民的權益時,有良知的律師心里公正的天秤就不容再被推到傾斜一邊了。

除了司法,還有其他領域,就連小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願歷史被操縱公正的人蒙敝,而且渴望心里的“大中至正”能在自己生長的國家和社會中,保障人民的權益和幸福。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遊戲規則論輸贏


★“童話鏡子”外一章 ●楊微屏

每晚睡前,女兒喜歡和我嬉鬧一番,有一晚因為太累了,可女兒卻不放過我,於是不勝其煩下,就把她堆到我身上的抱枕拿到客廳。

女兒不認輸,繼續用其他方式騷擾我,又以沒有抱枕睡不著而繼續喧鬧,我說:“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去把抱枕拿回來,一是沒有抱枕下乖乖睡覺!”

她不肯屈服,說:“抱枕是妳拿出去的,應該妳拿回來,為甚麼要我自己去拿?”

敵不過她花招連連,我生氣的使用“母親的權威”說:“妳現在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馬上去把抱枕拿回來乖乖睡覺!”

她照辦了,但對我說:“妳還是輸了,因為妳本來給我兩個選擇,現在卻只剩下唯一選擇,所以妳輸了!”

我細細咀嚼,確實,我輸了,我輸在“民主精神”。

其實,很多像你、像我這樣的人,這些日子翻報紙、看新聞,可能都憤憤不平的罵這個不民主、說那個霸權野蠻,甚至更多的新聞人物在指責對方的種種不是時,也忘記自己曾用同樣的手法對別人,可自己做時覺得理所當然,別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時,自己卻又“玩不起”而暴跳如雷。

“民主精神”的格局,有一套遊戲規則。

然而,在我們習慣的環境中,從家庭的長輩和幼輩、職場的上司和下屬、社會人際關係、到執政者和反對黨、政府和百姓之間,人們卻不能完全根據所謂公平的遊戲規則,挑戰遊戲進行中出現節外生枝的變化。

比如“霹靂變天”這場政治遊戲,國陣和民聯兩邊各有戲碼,兩邊都不言倦的挑出憲法規則或技術漏洞來尋求贏面時,另一方則不服從這套戲碼里存在的規則,並且都認為民主在自己這一邊。

在這場“遊戲”中,這方質疑那方“不遵從蘇丹的決定”違反規則,同時某一方出現議長行使議長的權利去禁止新大臣和6名行政議員出席州議會時,另一方則“不遵從議長的決定”去報警挑戰議長權利。演變到507霹靂州議會的鬧劇、亂象,大馬的“民主”暴露在世界鏡頭下,淪為令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這是過去51年來,大馬罕見的“遊戲規則”挑戰,也許過去的大馬人,不管在家庭、職場、政壇或社會時局中,都“習慣”了強權者掌控遊戲規則,所謂民主精神就是最後要處於弱勢的一方屈服,所以50多年後有人挑戰遊戲規則時,民主精神就出現了爭辯。

但是,年紀小小的女兒給予我的啟示,還真有意思:有些事情表面上即使我們看起來贏了,但實際上終究輸了民主精神,不能真正讓人心順服,就永遠不是真正的勝利。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冒險探索新格局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和媽媽去水上樂園,看到有人把救生圈扛上一個很高的滑梯上。

媽媽就問:“我們要不要去玩那個?”

我開始時說不要,但後來還是去了。由於我很怕,媽媽就拿一個雙人救生圈,讓我躺在前面,媽媽躺在後面用腳夾著我的頭,然後我們就沿著滑梯滑下去,最後救生圈浮在水上,人不會掉進水里。

我覺得很好玩、很刺激,就要求媽媽讓我一個人用單人救生圈滑下滑梯,媽媽答應了。

我一個人躺在救生圈上滑下去時,覺得很高興,自由自在。

後來,我們就去另外一個水上滑梯,那裏沒有使用救生圈,是自己滑下去的。我看到滑梯很長,就很害怕,媽媽一直叫我去試,結果媽媽抱著我一起滑下去,當我們掉進水時,我一頭栽進水里,媽媽就快點把我從水里舉高高,以免我被溺斃。

媽媽說:“這個很危險,我們以後就不要再試了!”我說:“除非我大一點,或者我會游泳,我們才可以玩這個。”

回家路上,我對媽媽說:“上次我們來這水上樂園時,我太矮太輕,所以沒有玩用救生圈滑下的滑梯,這次試了才知道很好玩,而且是整個水上樂園最好玩的!”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從表面上看很多事情,要付諸行動似乎需要冒險,而讓人躊躇不前,顧慮太多。

可是,真正鼓起勇氣冒險嘗試後,可能面對兩種後果,一種是發現自己可以完全勝任和掌握新局面,另一種後果就是倒頭栽似的失敗。

一些事情,可能時機未到時,本身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造成嘗試了會失敗,但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個人應對挑戰的能耐和能力已轉變,那麼原本無法應對的變數,卻可能會變成一個轉變的時機,讓一個人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真正的潛能,而發掘新的樂趣,從而有更好的感受。

這種感覺,就像帶女兒去水上樂園玩,讓她嘗試更刺激的新玩意後,她所領略到的新局面,她會發現自己過了一些日子,已經長大且具備了不同的潛能,因而可以把原本害怕不敢嘗試的新玩意,轉化為新的挑戰,結果卻發現自己原來可以輕易適應,並從中找到更大的樂趣。

然而,在嘗試新玩意的過程中,她也感受到另一種可能會讓自己陷於危險的局勢,那是新的嘗試中所面臨的危機。

把這兩個新玩意的新嘗試,用在成人世界的現實寫照中,何嘗不是如此?

很多人都對現有的困境和危機,或者僵化的格局,感到厭倦而渴望轉變。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勇氣尋求改變,尤其是已經沉浸社會多年的人,總會顧慮改變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否自己能承受。

人們總太過習慣把自己困在原本所處領域的枷鎖中,久了就覺得麻木而缺乏求變的勇氣,不相信自己能在轉變到新的領域後的適應能力,所以就不敢冒險,也永遠不會發掘冒險後可能潛在的更好局面。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華教不能斷線



孩子的童話●鄭翊

學校放假前,有很多同學講他們明年開學要轉校,我不明白為甚麼他們要轉校。

後來,媽媽告訴我:“因為很多同學都想要讀吉華中學,可是這幾年妳的學校很多人在小六評估考試獲7A,卻沒有被教育局派進去,所以很多人都轉校,去那些有機會可派進吉華中學的小學。”

媽媽問我:“妳要不要轉校?”

我搖搖頭說:“我才不要呢!我喜歡現在讀的這間學校。”

媽媽又問我:“如果妳升中學時,不能進吉華中學,妳要去哪一間學校?”

我告訴媽媽,我希望能讀“華人的學校”,但是如果去馬來學校,我也一定要讀華文、考華文,只要去讀的學校有教華文就可以了。

“不然,我就去華文獨中讀書囉!”

有一次,一間華文獨中舉行義賣會,媽媽帶我去,我看到學校里的老師和學生,大多數都是華人,所以我覺得讀獨中也不錯呀!

媽媽就說:“如果一個人不好好讀書,去到最出名的學校也不一定成功,用心讀書的人,去哪一間學校都一樣可以考到好成績。”

所以,我明年還是要在本來的小學讀書,不要轉校。如果全部人都轉校,最後整間學校只剩下我一個人,那麼這間小學不是要“關門大吉”了嗎?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每年年底總有人會關心的問我,有沒有打算為女兒轉校,到“有潛能”升上吉華中學的小學。

當初為女兒選擇現在讀的小學,主要是考慮到學校地點接近住家,校風和師資不錯,而沒有把她送到許多人心目中的名校。

我不希望女兒在競爭激烈的緊張壓力下求學,反之樂於看到她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隨意發揮長處,在沒有心理負擔下,每天開開心心的走進學校上課。

教育局的政策朝令夕改,近年來突然不依區內小六評估考試優秀生的績效,把優秀生編派到吉打州內兩間具有華文特質的國民型中學,反之根據地理環境把區內特定的數間小學的學生,派進上述許多華社屬意的中學。

這個問題引起華社家長的爭議,甚至成立聯合家協特委會,積極尋求國州議員協助,然而連續數年不見成果,繼而造成一些家長為孩子轉校,間接衝擊到外圍一些原本辦得不錯的華小,學生人數下跌。

女兒讀的那間小學,也是這事件中的“受害者”,自己既是家長、又是記者,連續數年跟進採訪這個課題時,過程中看到各方看待事件的角度,也體驗到許多不同的人在各自的立場,在以華教大前提看待事件發展時,一方面若碰觸到關係私利的角度時,又會有何種應對行動。

很多家長為孩子轉校的行動,看在相關學校的董家教、校長和老師、甚至華社許多人眼里,可能會覺得惋惜、不解、焦慮。

因為原本辦得好好的學校,只因為優秀生不能被派進屬意華校升中學,而突然面臨學生人數和來源下跌隱憂,那麼最後這些學校是否都會因此從A型學校轉為B型、C型?到時, 許多華小是否就會出現“成也華社、敗也華社”的命運?

一些家長一心一意要把孩子送到屬意的名校,有時這也未必是小孩本身的意願。小孩子習慣了自己的同學、老師、學校環境,可能不想轉變。

而是否要升上所謂名校,孩子本身可能另有看法,孩子往往可以接受的形式和程度,未必就像家長所持有的一套模式,孩子的意願應受到尊重和考慮,但常常我們看到的是家長比較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

堅持捍衛華文教育,始終是華裔所肩負看不見的使命,可是在大馬教育反覆無常的政策下,與華教並進的華社仍然在一些衍生的課題上,要面對許多矛盾和取捨。

這不能怪誰,每個人都有本身不同的看法和立場,但是捍衛華文教育的唯一途徑並非是擠入名校。

同樣的,集合至少15名華裔學生向教育局申請在國民中學開辦華文母語班,或是把孩子送進華文獨中受教育,也是另一種支持和延續母語教育的力量,人們不必只為堅持國民型中學教育和名校效應,而鑽進牛角尖。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弟子規》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學背《弟子規》後,媽媽就問我明不明白它的意思,不然背了不懂意思也沒有用。

我說:“只有一些不明白,但大部份都明白。”

每次睡覺前,媽媽叫我去刷牙時,我常常沒有馬上跑過去,媽媽就會背出《弟子規》的其中兩句,說:“父母呼,應勿緩!”

我一聽到這兩句話,就會馬上飛也似的跑過去。媽媽就很得意的說:“這兩句話真管用!”

哼,媽媽其實就只會這兩句,可是這兩句話真的很管用,意思是“當父母叫喚我時,行動不應該緩慢”,所以我一聽到這兩句話,不管正在做甚麼,都只好快快跑過去。

媽媽從來沒有叫我背《弟子規》,是我覺得很有趣才自己去背,可是背了之後,媽媽卻說只是嘴巴背得流利沒有用,要真的做到才行。

我說:“這個很難做到,因為其中有一些真的太誇張了!”

我就打開《弟子規》的一段內容,邊讀邊指給媽媽看:“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复諫,號泣隨, 撻無怨。”

這書上說當你的父母做錯事,要勸他們改過,勸他們時臉上的表情要和藹,聲音要放柔和,如果他們不接受你的勸告,等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再勸他們改,接著可以用哭的方法使父母覺悟,即使被父母鞭打,也不會起怨恨的心。
我對媽媽說:“要孩子勸父母勸到哭,實在太誇張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政黨和社團正積極推行《弟子規》,很多學校都獲免費派送《弟子規》。

女兒背誦《弟子規》時,我也從頭到尾仔細讀其內容,結果就很“狡猾”的常常引用其中兩句“父母呼,應勿緩”,來達致把女兒“隨傳隨到”的“目的”。

可是,當女兒說出要完全根據部份“誇張”內容,落實言行是很難的看法時,正好也刻劃出我心里的感受。

正巧前幾天,無端成為代罪羔羊,在電話中被自己的父親責罵一頓後,我的心情一直很惡劣。

從女兒所謂“誇張”的那段《弟子規》訓語中,我回想到自己一直以來雖然和父親的感情非常好,但如果自己不滿父親的言行時,有時會因此無禮大聲頂撞,結果弄到大家心情都不好。

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女兒,因為在自己的女兒面前,沒有做到“身教”典範。

而夾在我的女兒和父親之間,我看到了一個人處在“父母”和“兒女”不同的兩個立場。

原來,當我們站在“父母”的立場時,我們會不自覺的去要求兒女順從自己的意思,如果覺得兒女的言行有逆己意,甚至會應用自己作為父母的威嚴和強勢,去達到讓兒女聽話的目的。

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往往並不會檢討作為父母的自己,是否不講道理或有過失。

然而,換了一個立場,我們站在“兒女”的位置了,面對自己的父母,也許就會看到自己如何要求兒女時的表情和語氣,也會從中體驗到做為兒女,在父母的看法不完全對時, 卻必須被責罵的委屈。

其實,很多父母都基於威嚴而不願面對自己的無理和過錯,也並非每個父母都會坦然的意識到自己理虧時,向兒女表達歉意。

作父母的人並非時時都是對的,當兒女反映不同的看法時,父母確實也需要去考慮孩子的“諫語”。

至於兒女,是否真的需要“勸告父母勸到哭”,那是見仁見智,可是《弟子規》教誨的“巧言令色”也確實是許多像我這樣的為人兒女們,必須真心學習的訓誡。

父母容易被兒女的不當言行刺痛,兒女也一樣會被父母的言行刺傷,我想不管是否有讀過《弟子規》,父母和兒女之間都應要有真誠諒解的空間,不要只以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反之也需要坦然的考慮對方的感受和感情。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母親心里的”尋寶圖”



孩子的童話●鄭翊

去年的母親節,我在學校買了一朵黃色鬱金香,帶回家準備送給最喜歡鬱金香的媽媽。

我把鬱金香藏起來,然後畫了一張“尋寶圖”,要媽媽根據“尋寶圖”找禮物。

我開心的跟在媽媽後面,最後媽媽在房間里找到了鬱金香。

媽媽很高興的拿起花,一邊問:“這是誰幫你買的花?”

我說:“我自己在學校的販賣部買的呀!”

媽媽就問:“你買了花,下課還有錢吃東西嗎?”

我說:“我早就準備了買花的錢,所以還有錢吃東西。”

媽媽拿起另一朵紅色的玫瑰花,問我:“你不是已送了這朵花給我嗎?”

那是我在“主日學”時,老師分給小朋友帶回家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我看了就對媽媽說:“那是教會送給你的花,這朵黃色的鬱金香才是我送的。”

今年母親節,我又畫了尋寶圖,準備禮物要送給媽媽。不過,媽媽說沒送禮物也不要緊,只要給她100個吻就可以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向來都覺得“母親節”,就如“情人節”般,是非常商業化的節日,商家乘機推崇“孝心”、“愛”來達到賺錢目的。

依循“尋寶圖”找到一朵鬱金香時,驚喜之餘,心里卻有些“恐慌”,擔心女兒為了買花,不夠錢買東西吃。了解到花價後,老實說不無感慨賣花者的商業頭腦。

也許,我想得太多了。

可是,對一個小學生來說,她看見一朵花,就準備了錢送給媽媽,希望媽媽在母親節那天根據她畫的尋寶圖,找到花時會感到無限驚喜,就是小孩最單純的快樂。

孩子的心意,媽媽完全領會。實際上每個媽媽心里都有一張“尋寶圖”,每個孩子都是媽媽心里無價的寶貝。

每個當媽媽的人,都必然是人家的女兒,孩子是母親心中瑰寶。但面對孩子叛逆不聽話時,孩子也可能是母親心里一根刺。

一些人只有在成為母親後,才會深刻了解母親繫在孩子身上的那顆心,從中體會到母親為了孩子無怨無悔的付出。

我相信,“母親節”並不是天下母親所在乎的節日,她們在意的是孩子的心,而不是流於節日表面的種種表現。

連續多年的母親節,我已經沒有母親,當我不斷從女兒身上,領悟到母親對孩子的牽掛之情,卻已來不及解開自己母親心里的“尋寶圖”答案。

母親節這天,但願所有身邊都還有母親的人,都能以最單純的心,去解讀母親心里的“尋寶圖”。

支付情感支票的承諾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我在書局看到一本支票簿,覺得很有趣,吵著媽媽買,媽媽開始有些不耐煩,但是翻翻兩下她就拿去付錢了。

我打開支票簿,看到有一張寫“答應不要讓媽媽傷心”的支票,我想送給媽媽,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樣填,就拿去問媽媽。

最後,我弄清楚支票的用途後,我在“支付”處填上“媽媽”,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這是我支付給媽媽的第一張支票:答應不要讓媽媽傷心。

媽媽說,如果這是大人的支票,支付給別人的是金錢,支票就可以拿去銀行換錢了。

可是,這張支票不能換錢,這張支票是我答應“不要讓媽媽傷心”,支票上印著“情感銀行”。

媽媽問我:“如果大人給人支票,就是必須付出錢,你給媽媽這張支票,必須用甚麼東西才能支付?”

我說:“愛。”

我愛媽媽,所以不要讓媽媽傷心。

報紙上常常有一些新聞,說一些爸爸媽媽虐待自己的孩子,或把孩子丟下不管,這些爸爸媽媽沒有愛,他們不能用我的支票,去支付給他們的孩子。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在書局剛看到支票時,心想怎麼有那麼浪費金錢的商品出現,可是一看是從“情感銀行”兌換“承諾”的“親子支票”時,心里就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小孩子都不明白支票是要來做甚麼的,可是通過“情感支票”,讓小孩“支付”自己對父母、親戚、朋友、師長的“承諾”,我覺得,這比小孩子學習怎樣開支票用錢更有意思。

試探性的問女兒,要用東西才能支付這些情感支票,她想也不想就告訴我“愛”。

這不禁讓我想起每個月,我和同事都會互問“支票來了沒有?”,查詢每月我們應獲得報館寄來的稿費,然後其中一方就會嚷說:“沒有錢,好窮哦!”

我們一講到支票,肯定想到就是錢了,我們的支票里沒有“愛”。

人們常說,這是功利社會,情侶之間講錢、一些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會以錢和物質,作為推卸應盡親子責任的條件。

現代很多雙薪家庭,平日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所以見到孩子時,往往會心生內疚而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繼而使得孩子自小養成物質至上的奢侈作風。

可是,從這個“情感銀行”支付承諾的支票來看,用以支付的唯一籌碼是“愛”。人與人之間如果欠缺愛,就不能去完成承諾和向對方負責任。

父母與孩子之間,人與人之間,如果能用愛去支付給對方,在彼此間肯定就奠下責任的根基。

愛是一種責任,人們也只願意對所愛的人負責任。

如果天下父母都知道怎樣用愛支付孩子,那麼即使他們沒有可兌換金錢的支票,他們都不會選擇用暴力來虐待自己的孩子,或是把孩子丟棄不管。

大人需要學會以“愛”開支票支付子女所需,也應醒悟自己也得支付“愛”給父母,因為自己怎樣對待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榜樣。

但是,支付的愛絕對不能是“空頭支票”。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高跟鞋”敲“尊師重道”

孩子的童話●鄭翊

媽媽問我;“妳有沒有看到一則新聞,說老師用高跟鞋敲傷3個小學生的頭 ?”

我說:“有啊,學生忘記帶書就被老師用高跟鞋敲到頭流血,而且還有老師叫學生騙醫生說是自己跌倒撞到椅子受傷的!”

媽媽告訴我,她小學時的一名女老師,曾脫掉班上一些男同學的褲子,上 課時不給學生穿褲子懲罰他們。

媽媽說:“這種用高跟鞋敲頭,或是脫褲子懲罰學生,都是變態的處罰,老師是不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罰學生的。妳從幼稚園到現在,學校里有沒有用不正常方式罰學生的老師?”

我的學校里沒有這樣的老師,但是有些老師很兇,用藤條打手心很痛的。

媽媽說,她小時候如果“打聽”到老師要用藤條打手心,就先搽風油。

我聽同學說塗漿糊在手心被藤條打時,不會那麼痛,但是我不敢,怕老師 的藤條打下來時,被漿糊黏住,就糟糕了!

我有時很害怕去上課,因為當我看到老師用藤條打其他同學時,看得多了我會覺得很害怕,整天都會擔心自己做錯事或忘記做功課。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吉打州一女教師的高跟鞋一口氣敲8個學生的頭,結果3個被敲得頭破血流送院求診,老師也被召到警察局徹夜問話,並驚動教育部調查此事。

“教不嚴,師之惰”,古時家長送孩子拜師學藝求學,都會義無反顧的全權交由教師管教孩子,任打任罵毫無異議,更不會上門找老師理論,或鬧上衙門。

時代走到21世紀,很多教育界人士都曾在閒聊時反映,現今當老師壓力大 ,要教的孩子基本上本性和以前的小孩子沒有甚麼不同,但不同的是家長。

教育界人感慨於現在一些家長,不容許自己的孩子被老師管教責打, 否則就會鬧上學校理論,使到一些教師面對頑劣的學生時,覺得進退維谷,管教也不是,放任更不該。

對孩子們來說,教師和父母都是最直接引導和影響他們成長琢形的人,孩子需要適當的管教,但是管教過程中,是否構成他們生理和精神上的“虐待”,卻是許多父母和教師容易忽略的。

每個教師和父母都曾經走過童年的路,比較公平的去回顧和省思,我們不能不認同,當大人和小孩的立場和意見不同時,小孩子永遠是處於弱勢,而大人總是仗著自己的權威不自覺的去壓制弱勢,因為大人總是認為孩子應該順從自己的意願。

無可否認,現在很多家長對教師和校長的態度不好,一些家長認為自己學識比較高、比較“專業”而不把教師放在眼內,而時時把自己當作為孩子撐腰的後台,繼而影響到學生不尊重老師。

但是,教師如果同時也是為人父母者,以心比心也希望孩子能遇到講道理 的老師,不要大事小事都動用藤條,更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施予“高跟鞋敲頭”、“脫褲子羞辱”等不正常的“酷刑”,造成孩子生理的傷害,更 可怕的是心理上一生擺脫不掉的陰影。

女教師以高跟鞋敲破學生的頭個案,相信教育部和警方都會採取適當的行動,女教師終究須付出不當體罰的代價。如果要用高跟鞋敲頭,這種手法去對付攫奪案匪徒比較適當,毫無反抗能力的小學生不應是受害者。

然而,這高跟鞋敲下去後,希望能敲醒各方的省悟。教師施用體罰要有原因和情理,不能把學生當作宣洩壓力和情緒的對象,因為沒有分寸的體罰 ,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恐懼而構成無形的精神虐待,導致孩子們在學習路上戰戰兢兢,不能安心快樂去上課。

但是,家長和社會人士也需要反思,對教師管教學生的方式有那麼高的期望之際,本身是否也作好了調教子女的本份,包括自己和子女是否都還懂得“尊師重道”。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天堂里的微笑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有一對烏龜寵物,一隻名叫“小頑”,一隻名叫“小皮”。

可是,前兩天小頑的肚子突然翻過來,死了。之前我發現小頑不大愛動,曾吵媽媽帶小頑去看獸醫,可是媽媽卻說烏龜沒有這樣容易死的。

我和媽媽都很難過,我把小頑裝盒子中,放在屋前樹下。

小頑突然死了,我怕小皮孤獨寂寞,會傷心到撞破頭自殺,就要求媽媽再買一隻烏龜給小皮作伴。

睡前我要媽媽幫小頑和小皮禱告,媽媽在禱告時,我的眼淚一直流不停。

我問媽媽說:“小頑的靈魂會上天堂嗎?”

媽媽說:“會呀,外婆在天堂呀,小頑現在也上天堂了,外婆可以幫我們照顧小頑。”

第二天,媽媽指著天上的雲說:“你看到外婆和小頑正在天堂看著我們微笑嗎?哪,就在雲後面。”

我看著天上的白雲,笑了。

過後我們去買了一隻小烏龜,取名“小星”,給小皮作伴。

我對媽媽說:“烏龜死了可以買過,可是人死了,卻不能再買回來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小烏龜小頑死了,女兒非常傷心,我的心情也非常複雜。

一方面懼懷疑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到小頑,而心存內疚,一方面也擔心小皮失去朝夕相對的同伴後,會感到無助難過。

擁抱淚流滿面的女兒,我告訴她,之前不讓她養寵物,就是不喜歡寵物會死,會令人傷心。

不過,另一方面卻覺得女兒可從寵物的死,去了解到生離死別,算是一種成長的經驗。

大人往往很難去向小孩解釋“死亡”。

多年前我媽媽去世時,面對當時只有3歲的女兒提問,我只能解釋說“外婆的靈魂在天堂和上帝在一起,我們不會在這里看到她。”

如今,女兒坦言當時她沒有辦法理解“死亡”,她看到棺材時以為外婆在裏面睡覺,卻不知道為甚麼外婆沒有再起身。

不過,小頑的死,卻讓她理解到“死”,令活著的人傷心,並擔心生前和死者相依者能否繼續堅強過日子。

我對女兒說:“既然我們知道死亡會讓活著的親人難過,那麼就要更懂得照顧好自己。而且,我們更需要關懷身邊的親人,因為脆弱的心靈獲得鼓勵和安慰,才會脫離灰暗而得到信心和力量。”

我想起多年前,這個只有3歲的小女孩,看到我淚流滿面時,天真無邪的用她小小的手指向天上的雲說:“你看!外婆正在天堂看著我們微笑,哪,她就在雲後面……。”

“交警”就坐在車上


孩子的童話●鄭翊

傍晚,媽媽帶我到河邊買粥,媽媽沒有放錢到停車角子機,我就站在車旁說:“媽媽,還沒有放錢呢!”

媽媽說:“沒有關係啦!”可是我還是站在車旁,不放心的說:“不懂等下我們的車輪會不會被鎖?”
媽媽卻完全不在意的說,不會被鎖的啦!

當我們買了粥出來時,還好我們的車輪沒有被鎖,我才鬆了一口氣。但是,我還是覺得媽媽應該放錢到角子機,不然等下警察來捉我們就慘了。

每次媽媽載我到外地,汽車駛在高速公路上時,我總是盯著時速表,一發現媽媽超速,就會說:“超速了啦!”媽媽就會馬上減低車速。

每次汽車來到交通燈前,我也會提醒媽媽不要闖紅燈。

路上常常有一些人喜歡闖紅燈,每次我看到了都會生氣的喊說:“這個人闖紅燈哦!”有些不良少年還會轉回頭做鬼臉。

闖紅燈非常危險,可能會撞到其他車,造成人死或受傷。

人人都應遵守交通規則,報紙上常常這麼說。可是,大人怎麼都是這樣的?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我的車上好像總是載了一名“交警”,整天在我開車時嘮嘮叨叨提醒我不可超速、不可闖紅燈。

女兒從小就是這樣扮演“交警”的角色,坐車不好好坐在後座,一定要擠在我身後緊盯時速表,監督前面的交通燈,然後發出一大堆“指示”。

故意闖紅燈肯定不是一個載著小孩子的媽媽所為,但有時剛好碰上黃燈轉紅燈而來不及停下,女兒就會認真的埋怨,然後我就必須好好解釋一番。

可是,做媽媽的在遵守交通規則方面,有時還是不合格,比如傍晚覺得執法人員都下班了,車子停下就“偷雞”不放錢到角子機,結果也會被小孩認真看待這“不良示範”,而必須心虛而尷尬的去檢討小孩一語道破的不奉公守法態度。

每天在路上駕車的人,都知道不可闖紅燈、不可超速駕駛、不可酒醉駕駛,也理解停車要付費。然而很多人總是喜歡以種種藉口,以身試法去挑戰交通規則。

所以,交警每隔一段日子都會來一次“逮捕令行動”,聲稱會拉隊上門逮捕接交通傳票後不繳付罰款者。這時往往才會刺激到一些人心不甘情不願的去繳交罰款。

可是,傳媒再三揭露,駕車超速而接傳票的人,不只是普通百姓,傳票接得非常多的不乏高官顯要。

政府各部門甚至於交通部高官,當他們以公事為由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時,開啟“緊急車訊”就以超快速度在公路上奔馳,這些高官常通過傳媒勸告百姓勿制造公路悲劇之際,是否反省了自己沒有以身作則?

小孩子都懂交通規則,偏偏大人常常就是假裝忘記了。

鸚鵡罵“粗話”?!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我、媽媽和外公到一座休閑公園遊玩。公園內有很多動物、飛禽,其中兩隻小馬自由的走動,非常有趣。

我停下來看一隻馬,可是馬卻走向我,媽媽嚇得拉著我後退,外公要保護我們,就嘗試摸摸馬的身體,可是馬卻要咬外公,嚇得我們大叫起來,幸好最後馬自己跑開,我們也快點離開,去看飛禽。

有一隻七彩的鸚鵡被關在籠子里,對我說:“哈囉!”

鸚鵡會說話,我們聽了都很高興,當媽媽和外公走累了,走到亭子去休息時,我一個人站在籠子旁,不斷跟鸚鵡說“哈囉!”,希望鸚鵡開始再說話。

可是,鸚鵡突然講粗話,它說:“xx”,鸚鵡怎麼用粗話罵我呢?

我跑去告訴外公和媽媽,他們聽了卻笑起來,外公說:“我去問鸚鵡為甚麼罵我的小孫女?”

可是當外公問鸚鵡時,鸚鵡卻眨著眼睛假裝沒聽見,很“無辜”的樣子,也不回答外公的問題。

媽媽問我,剛才有沒有去作弄鸚鵡,可是我並沒有這樣做。

回家的路上,我還一直想不通鸚鵡為何會用粗話罵人,外公和媽媽卻一直笑說:“今天一下子被馬追,一下子被鸚鵡用粗話罵,真是奇怪哦!”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鸚鵡用福建話的粗話罵小孩,看著女兒氣急敗壞繞著小山跑上來,投訴鸚鵡用粗話罵她,我和爸爸先是一怔,接下來就笑得上氣不接下氣。

女兒一直對鸚鵡罵粗話百思不解,她的外公“問”鸚鵡也“問”不出所以然。

當大家都笑夠了,我就很認真的解答女兒的問題,鸚鵡對周圍的人講的話,“耳濡目染”了就會有樣學樣。鸚鵡可能聆聽一些工作人員或遊客的粗話後,從中學會講粗話。

鸚鵡和小孩一樣,言行舉止都是從成長環境中塑造出來。

鸚鵡反映了周遭長期與它相處的人的言詞修養,小孩說話的方式、思維模式也直接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

小孩子平常講話的表情、語氣、方式,都和我們所給他們的家庭教育背景息息相關。

可是,大人常常堅持自己是對的,結果往往忽略了小孩的言行,是反映自己真實一面的鏡子,大人常常都沒有辦法誠實的檢討自己,而小孩子的言行卻如鸚鵡般,重演我們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

更多時候,家長、長輩和教師,都忘記自己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看到小孩不當的言行時,卻不自覺那是自己的另一面,反而不斷責備孩子。

這就好像鸚鵡講了粗話,難道應該要責備的真是鸚鵡嗎?

小孩被鸚鵡用粗話問候,聽起來覺得好笑,可是背後卻讓大人上了一課。

羊兒別把我的花吃掉



孩子的童話●鄭翊

每當清明節、外婆“生日”或祭日,我和家人都會到外婆的墳墓去掃墓。

我是“顧花”的人,我喜歡把整束花插在墳墓上,告訴外婆說:“我來看您了!”

可是,墳墓四周有很多羊,這些羊在掃墓的人走後,就搶著把花兒都吃掉,我和表哥、姨丈,常常都忙著把羊趕走。

我們回家之後,沒人趕羊,羊一定都把外婆的花吃光了。

每一次要回家前,我都會從插在外婆墳前的花束中,挑選出一朵,高高的放在外婆的墓碑頂端,而且每次我都不允許別人幫我。

媽媽問我:“為甚麼你一定要放一朵花在外婆‘頭上’?”

我說:“這朵是留給外婆的花,我把花放在高高的地方,羊就吃不到了!”

有一次,我從墳墓旁的地上撿到一朵小小的白色滿天星,放在外婆墳上。由於那朵花太小了,媽媽看不見。

要回家的時候,媽媽奇怪的問我:“今天你沒把花留給外婆嗎?”

我指著墳頭上小小的滿天星,說:“放了啊!喏,在這邊!”
媽媽問:“為甚麼你放這樣小的花?”

我說:“因為這樣羊才看不見呀!”

羊看不見小小的花,就不會把我給外婆的花吃掉,我就可以安心的回家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看著母親墳頭上小小的白色滿天星,花小得我們都沒發現,可是母親的小孫女,卻已悄悄地把她全部的心思,都凝集在我們眼睛看不見的地方。

從3歲至今,每次掃墓時,女兒都非常固執的要負責“護花”,小小的個子抱著大大的花束,下車穿過墳墓之間的矮叢走到她的外婆墳前,她從來都不讓人碰她所保護的花。

當第一次來掃墓時,發現羊兒都等著吃花時,她就顯得非常擔心,在回程的車上,一直掛念羊兒會把她的花吃掉。

而這一次,為了不讓羊兒發現她的花,她選了小得看不見的花,把花留給外婆。

她是那麼認真的執行“護花”的工作。

我想到法國著名作家安東尼聖艾修伯里撰寫的《小王子》,這本被喻為寫給成人看的寓言,導言中有這樣的反思:在你心中,甚麼是重要的事?對於小王子,拯救一朵在星空某處摯愛的玫瑰花,是重要的。因為他只要注視星星,就會因此感到快樂。

書中“小王子”對著一名飛行員,追問羊是否會吃有芒刺的花,擔心著羊在某一天早上,會一下子把他的花吃掉。他苦苦深思及擔心一朵花會被羊吃掉之際,忙著修理飛機的飛行員卻只是隨便敷衍他苦苦追尋的答案,理由是飛機員正忙著“重要的事情,但是對小王子來說,保護花不被羊吃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而我眼前的小女兒,她就像“小王子”那樣認真的保護花兒,不讓羊兒把她的花吃掉,以讓花兒陪著外婆。對她來說每次掃墓時,這是那麼重要的事情。

而我們又做了些甚麼?我們在定時的季節,買了花束到墳前,獻上的花,是否在我們走了會被羊吃掉,我們可能想都沒想過這問題。

《小王子》故事中有一隻狐狸說:“只有用心靈,一個人才能看得很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

從墳上眼睛不輕易看到的小小滿天星,我看到了一個小孩真心用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