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童話鏡子》新書推介禮─分享的價值
















我愛鄭翊,鄭翊愛我,所以有了《童話鏡子》這本書。

《童話鏡子》的價值在於分享,文章內容以孩子明淨雙眼看見的世界和社會萬象為出發點,輕鬆詼諧的反映出小孩對親情、教師、社會和教育的看法,而媽媽則從發生在小孩周圍的真實故事和小孩的話語,對社會現象、家國情愁作出反思,促進親子關係、家長和教師、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對相對不同立場有所諒解。

至於,為甚麼要出書,我想原本的動機是非常簡單,鄭翊自小愛看故事書,在沒有被刻意栽培下,卻自然而然投入於創作,媽媽珍惜孩子的創作結晶,於是決定與她一起出書,用文字保存鄭翊成長過程的寶貴記憶。

《童話鏡子》原是鄭翊在8至9歲,即尚在就讀二至三年級期間,和媽媽一起撰寫的親子對話文章。現在她已經11歲了,我在半年前整理這批舊稿時,發現孩子的成長快得媽媽措手不及,很快的我和她都將進入第二階段的親子相處關係,這和第一階段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出書作為紀念的意念,就是這樣產生。

為孩子出書,完全沒有所謂的希望趁出書來出名這回事,反之我希望這本書帶給孩子的價值是“分享”,在出書過程中,和親人、朋友及對這本書有感同身受共鳴者,在文字和心情中具有分享的喜悅和觸動心靈的啟發,才是我們最感到鼓舞和最珍貴的價值。

過後,小孩還是一樣是個普通的小孩,就像鄭翊在出書後告訴我說:“媽媽,我們只是作者,不是作家。”我想,這就是我和我的孩子,最簡單的想法。


-楊微屏-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有人把我從車上抱走

孩子的童話●鄭翊

大約是我5歲時,有一次爸爸載我出去,半路上把車停在馬路邊,把我留在車上,就到路邊小 檔打包飯。

爸爸把我一個人留在車里,他把引擎熄掉,將車門上鎖,但是車鏡卻挍下,以便我坐在車里不會感到熱。

突然,有一個人走到車旁,很快的從車窗伸手進來把車門閂拉起,接著打開車門,就把我抱走,帶上另外一輛車。

有人把我從車上抱走了……

抱我走的人是我的媽媽。

媽媽說:“不到一分鐘,我就把你從一輛車抱到另一輛車上,如果我是壞人,那你說現在你可能會在哪裏?”

我說:“可能被人賣到吉隆坡去?”

媽媽常常都很嚴肅的提醒爸爸,不可把我一個人留在車上,所以當爸爸把我留在路邊車上,剛好被駕車經過的媽媽碰上,並下車把我抱走的事情發生後,爸爸從此不敢再把我留在車上。

媽媽說:“如果你被人抱走了,我再生10個孩子出來,那些孩子也不是你,沒有你媽媽會死掉的哦!”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大人把小孩留在車上,結果發生連人帶車被匪徒擄走案,其實也不是第一回,可是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缺乏警惕心。

帶著小孩確實是很麻煩的事,尤其一些佻皮的孩子喜歡亂跑、亂動東西,所以很多家長下車到路邊商店買東西或進行其他簡單快速的事務時,總以小孩子麻煩為藉口,而把小孩留在車內,並認為“只留一下子”或“我就在附近,眼睛可以看顧到”為理由,而不覺得自己正在為孩子制造危機。

過去發生的案例都顯示,大人下車辦事雖然“一下子”,可是匪徒搶車的速度往往比這更快速。而且每次事情發生時,大人的確就在附近,但當真有人有心把孩子連人帶車搶走時,出奇不意在瞬間發生的事情,往往讓大人追趕不及。

家長為貪圖方便,卻造成孩子被擄後果,如孩子有甚麼事,後悔一輩子都沒有用。

把小孩留在車上本來就是非常危險,即使家長認為已作好安全措施,比如把車反鎖及熄掉冷氣,但誰能排除其他意外?萬一有其他交通工具路過,失控撞來,車上的小孩生命就受到威脅。

很多人總認為孩子睡在車里,大人下車一會兒,所以不忍心叫醒孩子,但一些案例顯示小孩長時間吸入冷氣機排出的一氧化碳,導致斃命的意外發生。

小孩基本上不會對本身留在車內產生危機意識,可是大人卻不能等到不幸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時,才產生危機意識,而讓孩子去承擔精神和生理上的傷害。

大人如果怕麻煩就不要生小孩,生下小孩就要時時都以承擔這個“麻煩”為本身最大的責任。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我們愛這個錯

《童話鏡子》─認錯篇 ★ 楊微屏

翊翊整理書包時弄錯狀況,結果去到學校後又趕回家換書包,重新回去上課時差一點遲到。

我知道她心里很急,所以沒有出聲,一邊開車一邊關注時間一分一分流逝,結果她下車前突然跟我說:“對不起媽媽,我弄錯了導致遲到。”我說:“沒關係,以後小心一些。”

她下車後,我想起自己唸中六時,一邊當雜誌的特約記者,某次要去較遠的荒僻區采訪,瞞著媽媽和朋友共乘電單車去,卻告訴媽媽我們是坐巴士去。不料,回程中卻碰上車禍,被車撞至我們倆從電單車拋上轎車,再被彈到路中。

當路人把我們送到醫院時,我看見已先一步趕到醫院焦慮等待我的媽媽,她陪我治療、回家,接下來幾天都細心照顧我,沒有罵我。當時知道自己說謊和闖禍,卻奇怪為何媽媽完全不罵我。

終於,我沉不住氣,望著蹲在天井洗東西的媽媽,說:“對不起,媽媽!”

我還記得媽媽抬頭,溫柔對我笑,說:“不要緊。”

和姐姐說起這樁舊事,姐姐說:“媽媽當時因為你在車禍中還可保全生命,她的心肯定是感恩超越責備。”

我想,女兒和我的性格是相像的,如果她拿錯書包時被我大聲責罵,她肯定會不甘示弱的“斗凶”。而當年在車禍後若媽媽不停責備我,我即使明知自己理虧也不會真心道歉。

人生中很多個舞台,似乎都有如此的場景,所以才會有政治上、社團上、家庭中的各種紛爭,錯的人有時因為面子問題,會在對方咄咄逼人時愈不願意承認錯誤。

然而,能夠讓人真心懺悔的,卻是包容。

有首舊歌的歌曲大略是“愛你愛我,我們愛這個錯……”,我想就是這個意境。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海豚不說“不”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們去泰國旅行時,在海洋公園觀賞海豚和白鯨表演,海豚和白鯨都非常聽話,訓練者要牠們做甚麼,牠們就做甚麼。

海豚表演“翻筋斗”,接“飛碟”,白鯨還對著麥克風“唱歌”,當海豚和白鯨做完這些事情後,訓練牠們的人就會餵牠們吃一條魚,當作獎賞。

我看得非常開心,媽媽說:“這些海豚和白鯨都這麼聽話,不如我把妳交給那些訓練者,看妳會不會像海豚和白鯨那麼聽話?”

後來我們還去看老虎跳火圈、大象踢足球,大象還會用長長的鼻子畫畫和替人按摩,老虎和大象都很聽話,一點都不凶。

媽媽問我說:“這些動物能被人訓練得那麼聽話,小孩子能這樣被訓練嗎?”

我說;“不能的啦,小孩子是人,不是動物。”

媽媽說:“人也是動物。”

我就問回媽媽說:“動物”怎樣去訓練“動物”?

媽媽沒有答,卻問我:“小孩子喜歡被大人特地訓練成這樣那樣,跟著特定方式做東西嗎?”

我搖搖頭說:“不喜歡,因為這樣就沒有自由。”

我覺得那些海豚、老虎如果會說話,牠們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說“不”,那麼海豚可能會說:“哎呀,我不要每天都翻筋斗,我的腰酸背痛啦!”老虎可能會說:“我不要跳火圈,我怕火會燒到我的毛!”白鯨可能會投訴說:“每天都要我唱歌,我的聲音都沙啞了啦!”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人是動物,但是“動物”怎樣訓練“動物”?

女兒這可是問倒我了,人都很有本事去訓練寵物如貓狗,難度更高的是在馬戲團、雜技和表演中訓練海豚、老虎、大象這些動物。可是人要訓練出一個服服貼貼、100%聽話沒有異議的孩子,卻比訓練人以外的動物難。

每個小孩剛剛出生時,因為不會講話,所以不會反抗,當小孩開始學講話時,大人講甚麼,小孩就照講照做,大人就很高興的稱讚小孩聽話乖巧。

這時候的大人好像特別有耐性,不會無故罵小孩,以為自己真的可以擺脫上一代“打罵出孝子”的教育,以為到了自己的這一代真的可以履行“愛的教育”。

好戲其實在后頭,小孩子長到三四歲,就開始有了自主的想法,他們開始會說“不”,有時甚至故意和大人唱反調。

小孩子不是海洋公園里的海豚,他們並不喜歡任由大人全面牽制,並且由頭到尾決定他們必須怎樣做,他們更不喜歡大人把他“訓練”成大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樣”。

在觀賞海豚表演的那一站旅程,突然覺悟到自己常常也會對女兒有許多嚴格的要求,卻因她不聽話而感到生氣或產生“無力感”。

在和這一代的其他媽媽交流時,也發覺幾乎每個孩子都不會像海豚這樣服貼聽話,而把媽媽弄得非常生氣,有些甚至會出動藤條體罰孩子。

可是,看了海豚和其他經過人特別訓練的動物表演後,再看看眼前的孩子,頓悟到小孩不是一般的“動物”,孩子即使年紀小,但卻是一個有思想的個體,而不是父母思想與意念的附屬品。

管教孩子確實是家長的責任,但是家長能盡力做的是引導小孩去分辨是非對錯,而不是苛刻的把小孩訓練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因為小孩不是海豚,小孩會說“不”,海豚可能想說但說不出而已。

當小孩對我們說“不”時,我們也要想想自己在生活圈子中,是否也很多時候都是跟著感覺去向別人說“不”呢?

雖然人也是動物,但是“動物”不能隨心所欲訓練人這種“動物”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