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90後,寫甚麼?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每個人都有話想說想溝通,有話想說才會寫文章,別老是認為小朋友應該聽命於大人,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模式。

一個早慧的小學生,和媽媽合寫親子溝通散文,寫啊寫的,就成了一本成長紀錄。

鄭翊在小學2年級時和媽媽楊微屏合寫專欄,後來把文章結集成書,出版《童話鏡子》。

因為合寫專欄,老是趕不上小孩變化的媽媽因而更懂小孩的想法,女兒也有機會讓媽媽好好聆聽自己的想法。

即使世代有差,她們互為親子童話,也互為彼此的鏡子。

90世代的小孩,和90世代小孩的媽媽,她們的親子書寫,或許也是另一面溫暖的時代顯影。

**********************************************************************
●問 ■答

90世代想甚麼■鄭翊


●從幾歲開始寫作?
■不記得幾歲開始。
(媽媽的補充:媽媽也不記得是幾歲,只記得應該是在上了小學一年紀之後才開始隨便寫一些,但沒有保留文章。但是根據媽媽為鄭翊收錄的相簿記錄,有記錄的是鄭翊在3歲8個月時即興口述,創作的第一首詩,媽媽覺得有趣,再三証實是她自己自創後,打字保存配在3歲的相片旁。)

■詩的內容:

大風吹,小風吹,
飛來一隻小蜻蜓,
大蜻蜓不來;
大蜻蜓來了,小蜻蜓不來。


●還記得第一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
■不記得寫甚麼文章,但記得喜歡寫在大方格簿子,而且一定要填完一面的最後一個格子。應該是自己隨便高興就寫,因為不是老師叫寫,在學校要三年級開始才寫作文。


●第一本買的書是什麼書?平日喜歡看什麼書?
■ 忘了第一本買的書是甚麼書,因為太小,嬰兒時期媽媽就每星期都抱我去大眾書局買書。現在長大了,平日喜歡看偵探小說(柯南、冒險小虎隊之類)、金庸武俠小說、許友彬和紅蜻蜓出版社所有白色書皮的青少年小說。
(媽媽補充:鄭翊3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買硬卡的小童書唸給她聽,6個月大後就每星期帶她去大眾書局買書回來,每天晚上把她抱在懷里讀故事給她聽,各種各樣的童話和故事書,所以媽媽也不記得第一本買的是甚麼書,因為買書的事情是從當時到現在,幾乎每個周末例行不間斷的,常常是同時買五、六本,所以抱歉這題不能給予確定的答案。)

●在閱讀方向的選擇上,大人會干涉嗎?會不會發生“你喜歡看而大人不允許”的情
況?
■不會,大人不會干涉閱讀方向,媽媽除了講明不可以讀鬼故事以免獨處時自己嚇自己外,其他時候都是我和媽媽一起去書局,我自己選了書就拿給媽媽看,通常都沒有不允許。

●媽媽是寫作人,對你的文章有什麼樣的評價和意見?
■不知道,媽媽沒有特別對我說,只是叫我根據自己的創意和自己體驗的感受寫出來,不需要根據寫作格式和範本。

●和媽媽一起寫專欄,會有壓力嗎?
■沒有壓力。因為媽媽每期會構思題材內容後,建議我寫出某個發生在我四周的故事和經歷,用說故事方式寫出來,因為是真實的故事,想了寫出來而已,所以沒有壓力。不過,後來覺得每個星期都要寫一則專欄文章,很懶惰,所以就跟媽媽說不要寫了。

●學校老師和同學看了你的書,有什麼回應嗎?
■老師和同學沒有在我面前講。
(媽媽補充:一名同學在外面買到書後帶去學校,級任老師李鳳英老師主動打電話給媽媽,要求媽媽和校長溝通後把書送到學校,讓老師出售給同學。校長年底在校刊有特別介紹這個小孩出書使到學校教師和學生共享喜悅,老師和同學的反應是分享的意義比較多。)

●對自己未來在寫作路上有特別期許嗎?未來想當作家嗎?
■ 沒有特別期許,也不想當作家。

●你的文章大部分寫的是生活雜感,未來有想過寫比較故事性的作品嗎?比如小說?
■ 沒有特別想要寫甚麼。


********************************************************************

媽媽看90世代的書寫■ 楊微屏

●是什麼樣的機緣下和女兒合寫專欄?
■《童話鏡子》專欄里的小孩,是從星洲《大北馬》的其中一個專欄《筆筆皆是》走進來的,因為12年前這個小孩出生後,小孩赤誠的感動讓我從中學習到更多人生寶貴的啟示,這個小孩日常的故事很自然的常常出現在《筆筆皆是》。後來我的上司即星洲日報吉打州采訪主任陳紹安就建議開拓一個親子專欄,讓我和鄭翊一起寫每周日見報的《童話鏡子》專欄(2006及2007,小孩二至三年級期間。)
上司有此建議,是因為平日知道鄭翊有閱讀習慣,以及從我的分享中了解到我和女兒的親子關係很好,常常發現她有很多有趣的話語和故事分享。

●身為媽媽,會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嗎?
■身為媽媽,沒有刻意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這可能是因為原本本身習慣閱讀,很自然的在小孩出生後很少的時候,覺得對著小孩沒甚麼事情做,就一起閱讀童書,一直習慣成自然到她稍長後,大約一年級開始吧,就從她的學校功課即造句方面,發現她有很好的創意和書寫的根底,但也沒有特別去指導她,只是鼓勵她既然在這方面有良能就盡量發揮,最重要是根據自己喜歡的創意寫作,不需要被任何範本或格式框住。

●對於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會給她批評和意見嗎?
■ 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是每星期要寫之前,必須由我這邊構思和策劃,因為這個是親子專欄,牽涉到從小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小孩純真的看法和話語,可能是一個故事或一句她講的話,引發媽媽及大人對社會萬象包括教育、政治、親情、道德等自我反思,所以鄭翊寫這個專欄文章當然避免不了“被要求講某一個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或事情”,這應該算是每個星期必須提供的“意見”。

至於批評,正常時候不會有,因為基本上她的表達能力和文句結構都很通順,只是有時侯小孩愛玩又懶惰,不想好好坐下來處理專欄時,就會引發兩母女一邊寫專欄一邊吵架的事情。

這個專欄每次一寫時是沒有題目的,而是必須先有策劃的題材,需要先有小孩寫好的故事,完成了小孩的部份即《孩子的童話》那部份後,媽媽才能根據文章里的故事和話語,接下去寫《媽媽的鏡子》即媽媽反思的那部份。

●客觀來說,您對鄭翊的文章評價如何?
■哈,我有時跟朋友們提到鄭翊的文章(不是專欄文章,而是她和我分享她在學校自己寫的作文內容時),我確實常常會說“不要以我是她媽媽的角度看”,鄭翊的文章水準和創意、佈局,常常都讓我驚嘆,我也沒有想到她會寫出那些東西,我覺得她的文章水準是超過她實際年齡。

不過,她的文章不符合一般校外作文比賽的要求規格,不是那種框框里可以接受的文章,但是我還是鼓勵她繼續跟著她的創意和感受寫,不必受框框限制。

●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有什麼期許?可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
■ 我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沒有特別期許,因為我相信她在很自然的閱讀環境,以及常常一起到處去遊玩而自然吸收到的生活閱歷,就是她所有寫作的自然資源,不必刻意栽培,我都對她有信心,知道她任何時候都可以寫出根據她的感受和閱歷的創作。

我從來沒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因為鄭翊不需要為了滿足任何人的期望而去寫作,即使不當作家她也可以寫作,即使她覺得不要寫作也無所謂,這是她的選擇。

至於《童話鏡子》出書,並不是要她成為作家。動機只是非常簡單,鄭翊自小愛看故事書,在沒有被刻意栽培下,卻自然而然能用創意投入有趣的創作,媽媽珍惜孩子的創作結晶,於是決定與她一起出書,用文字保存鄭翊成長過程的寶貴記憶。

過後,小孩還是一樣是個普通的小孩,就像鄭翊在出書後告訴我說:“媽媽,我們只是作者,不是作家。”我想,這就是我和我的孩子,最簡單的想法。

(此專題訪問刊於2010年6月27日 《星洲日報》快樂星期天周刊。記者陳燕棣之專題報導。)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阿克隆河”的夢魘




孩子的童話●鄭翊

傍晚,我和媽媽站在吉打河岸看風景,河水又黃又髒,一艘小快艇駛過,河面出現一條條的波浪,垃圾就在河面上漂浮。

我指著河中央說:“那邊有一片用過的紙尿片,可能是甚麼人幫孩子換尿片後,找不到地方丟,就‘咻’的丟進河里了。”

河面上還有大大片的破木板、飯盒、零食紙屑,河岸邊還有一個牌子用國語寫著“愛護我們的河流”,我唸出來說:“Cintailah sungai kita”,不過這里應該是“Bunuhlah sungai kita”。

媽媽嚇了一跳,睜大眼睛看著我,問:“Bunuh?你是說殺?”

我點點頭說:“是啦!全部人都把垃圾丟進河里,弄髒了河流,水里的魚都會給弄死了,丟垃圾的人就好像‘殺’掉這條河這樣。

媽媽看著吉打河,又看著我,問:“這條那麼髒的河,讓你聯想到甚麼?”

我說:“希臘的‘阿克隆河’。”

媽媽問:“這是希臘童話裏面的故事嗎?說來聽聽……。”

在希臘童話中有一個“冥神”哈得斯負責地下世界,被押到哈得斯面前聆聽宣判罪狀的犯人,必須先渡“阿克隆河”。河水是黑色的,水流湍急及波浪滾滾,誰也無法游過去,只有靠一個船夫“卡龍”的破爛小船渡河。

但是,犯人都必須把咀里含的一塊錢吐出來做船費,否則卡龍不載他們。如果這些人沒錢,就必須等上一年,卡龍到時才會免費載他們。

我對媽媽說:“這條河骯骯髒髒的,就好像阿克隆河這樣可怕,會讓人聯想到很多死的東西。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多年前,州政府推行美化河流計劃,有意將沿岸的非法木屋遷移,把吉打河發展為旅遊勝地,帶領遊客乘快艇遊船河。

當時我曾隨州政府官員坐在快艇上遊吉打河,當快艇駛過就會掀起滾滾的波浪,望著混濁的“黃水”,我脫口而出開玩笑說這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沿岸的非法木屋,有人在洗衣,廁所就在岸邊,肥皂水、上廁所後的污水都只有一個去處──流向河里。

這幾年來,水上遊計劃仍處在停滯不前階段,在高喊愛護河流之際,河面卻宛如露天垃圾場。

曾經我看見吉打濁黃的河水,想到的是“黃河”,但“黃河”只是個名字,並不如這條河這樣“黃”。

多年後,女兒看到的吉打河,想到的卻是希臘童話中通向地獄之門的“阿克隆河”,覺得骯髒的河很可怕,住在水里的魚會被不斷被人拋進的垃圾弄死。

中央政府曾下令關閉全國14個接近水源的垃圾場,水源的污染對人體和水中生物造成的威脅,已隨時代越文明、社會越繁榮而存隱憂和危機。

沒有人為的及時拯救行動,河水不會因為歲月的洗滌逐漸變清潔,然而當各方在推動愛護河流運動的口號,花費巨資卻不見實際行動見效時,人們看見的是卻豎立“愛護河流”的牌子旁,卻是垃圾不斷丟進去的河流。

撥出挽救河流的經費,如沒有人民應用公德心相輔相成,最終就像阿克隆河的擺渡人卡龍一樣,不管是否收了渡河的錢,或是讓渡河的人等上一年再免費載送,結果這條河流都是把人送到地獄之門。

環保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一人丟一種垃圾進河里很容易,要拯救和清理被垃圾污染的河流卻會變成艱巨的工程。

“阿克隆河”不是我們的夢想之河,但許多人每天卻不斷造就現實中的“阿克隆河”,制造河流和水源污染,等於扼殺了許多水中生物的生存條件,長遠的也把人類的健康和生活素質推向地獄門檻。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鏡子說話

《童話鏡子》里的鄭翊,是個12歲之前的小不點。

小不點轉眼長大成12歲的cool-cool虎少女小翊,媽媽把cool-cool虎的成長故事,轉到新地盤《鏡子說話》,在那裏分享人生另一階段的心情故事。

從《童話鏡子》到《鏡子說話》,鄭翊陪著媽媽走過歲月痕跡,烙印愛的腳步。

孩子的成長是媽媽放手的掙扎,面對從兒童變成青少年的少女小翊,媽媽要如何和孩子溝通、相處,從矛盾情緒中的新感悟、面對長大的孩子時的掙扎、需要自我成長的心情故事,就在《鏡子說話》里分享。

《鏡子說話》新地盤,有空請進來坐坐:
http://mirror-mirror-onthewall-wpyong.blogspot.com/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從國歌到新年歌,yo yo yo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時候,兒童教會的哥哥姐姐會用“饒舌”(Rap)或“Hip-hop”的方式,教我們背《聖經》經節。

我們跟著這些哥哥姐姐一起做“Hip-hop”動作,有時一起唱RAP,結果這種方法很有趣,小孩子們都容易記得那些經節。

媽媽和我一起上網的時候,我們看見那個以前唱《我愛我的國家》的黃明志,現在又用粗口唱新年歌。

幾年前他用“Rap”來唱國歌,但是他加上很多歌詞,雖然很多歌詞很好笑,可是裏面有很多粗話,所以聽起來怪怪的。

我的“道德教育”課本,有教我們要愛國,要尊重國旗和國歌。我覺得他不尊敬國家,因為他唱國歌時,間中講粗話。

媽媽說:“這首歌聽就好,不要唱,因為有很多粗話。”

我笑著對媽媽說:“如果在學校周會唱國歌時,我突然這樣YO YO YO唱國歌,就慘了!”

媽媽就笑笑回答:“如果妳在周會唱YO YO YO,老師就會打妳的屁股,打到妳喊YO YO YO!”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用“饒舌”或“Hip-hop”來演譯《聖經》經節,或是新年歌、國歌,都是一種能符合時下“新新人類”的口味趨勢。

這樣的創意令人耳目一新,生動有趣,的確會讓很多新一代樂於將原本無趣沉悶的東西,注入新鮮元素而把一些《聖經》經節,或改編的新年歌、國歌瑯瑯上口。

問題是,如果穿插了粗口,一切感覺就不一樣了。

如果你家小孩,或者青少年開口唱的歌,不管甚麼歌啦,或者背誦甚麼詞句經節時,屢屢爆出粗口,即使你並非甚麼“衛道之士”,聽在耳里終究是怪怪的。

黃明志在台灣求學,那他應該有聽過台灣歌手羅大佑,曾作過一首又一首反諷社會現象、政權政局、民族心聲的歌吧!香港BEYOND樂隊已故成員黃家駒,也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歌如“長城”,反諷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

不過,這些可以讓男女老少在自己家里、在卡拉OK、在學校、甚至參加歌唱比賽時大聲高唱的歌,都沒有粗口助陣。

唉,明志呵明志,許多人都感同身受明志所勾劃出的國情,許多人都贊賞明志的創意和勇氣,但是明志呵明志,反諷也可以有很多境界。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心靈豐盛的新春意義



孩子的童話●鄭翊

新年即將來臨,我想起3年前媽媽曾帶我逛一場在馬路上舉行的“迎春嘉年華會”。

我從來沒有看過在馬路上舉行的新春嘉年華會,警察封路不給車過,人們在馬路上賣年貨。

街邊有人在跳Hip-hop舞,有舞獅、大旗鼓隊表演、財神爺派糖果,還有人揮春寫春聯。

我看到“冰糖葫蘆”,非常高興的買了一串來吃,因為以前我在電視上看過中國人吃冰糖葫蘆,一直都很想吃。

過後,我和媽媽就走進一間叫做“廚房暖湯”的餐館,這里有智障者和義工賣食物,人們要吃多少也可以,沒有錢的人不必付錢,有錢的人就樂捐,用來幫助教會建老人中心和幫助孤兒院。

後來,我和媽媽走在賣東西的街道上時,卻看見一個小男孩躺在躺椅上,他的爸爸媽媽把他擺在馬路上,前面的卡片上寫著小男孩患重病,希望大家捐錢幫助他,我就把錢放進他身旁的箱子。

在這長長的街道,有很多和新年有關的東西,也有可憐的小男孩,還有需要幫助的孤兒院和老人中心。

那是我第一次去新春嘉年華會,看到了很多沒有看過的東西,離開時手里拿著兩串冰糖葫蘆,心里非常的快樂。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曾幾何時,很多社團組織,甚至政府相關部門,都越來越“努力”去營造迎春氣氛,把現代人迎新春的心情喚起來。

想起某個新年前,帶女兒到前朝吉打州政府華人事務委員會及旅遊部主辦的“迎春嘉年華會”,在長長的街道上,窺探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之際,卻也看到了人間尚有需要關注的不幸弱勢,不協調的夾在迎新氣氛中。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幾乎每個節日都形成了商業化催谷的季節,人們對物質表面的盲目追求一覽無遺,很多節日的實質卻逐漸被遺忘,因此很多人在面臨新春時反而會覺得失落。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失落,也可能是太順應潮流和商業化趨勢去過新年,所以在虛浮的迎春心情中,一些人突然會想起需要關注的弱勢和貧老,而在佳節中給予資助,有些人這樣做可以彌補自己心里的空虛,也有人是真心希望能讓對方感受到溫情。

在新春嘉年華會上,突然萌起人間不平衡的喜樂與悲苦的感慨之際,乍見街頭揮毫寫春聯的景象,心里剎那流溢了喜悅,沖淡了一時的感觸。至少在太多商業化的迎春活動衝擊下,稍有心靈休憩的文化空間,讓人細細去品嚐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

傳統的新春氣氛和習俗,逐漸遠離現代人所過的農曆新年,太多的放棄和注意力的轉移,也使到一些尋根的人努力通過種種活動,意圖喚醒華人追朔文化的記憶。

過去原本在中國才存有的新春應節氣氛,也隨著中國近年來對外開放後帶來的融合,可在大馬看到了配合新春氣息的剪紙、揮春貼春聯、掛紅燈籠、元宵丟柑尋姻緣、猜燈謎等傳統活動,這些都是有心人在推動,引導新生代重新找回流失的懷古文化情趣。

帶女兒分享迎春嘉年華會的活動,窺探華人傳統文化面貌和夾雜人間悲苦的一面時,突然才似有領悟。

原來,新年的重點不在於節日本身,而在於心。

如果有心,民族文化傳承的種子就能獲得灌溉而茁壯成長。如果有心,才能看到人間悲苦與喜樂,繼而在利慾與心靈的成長中尋求平衡點,才能懂得用自己的心去體恤別人。

希望人人在虎年用心尋求快樂實質,打造心靈豐盛的嘉年華會。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愛情有沒有降頭?


★童話鏡子─成長篇 ●楊微屏

去年聖誕節,大姐發電郵傳送其17歲女兒在教會接受基督教洗禮儀式的相片,12歲的少女小翊看了,非常羨慕的問:“媽媽,那我幾時才洗禮?”

我說:“等你已確認自己對基督教的了解,有完整的心理準備下,再接受洗禮。”

在小翊未入學前,在教會里已通過口頭禱告接受基督為救主,所以她確是一個基督教徒。作為母親我引領女兒選擇適合她的宗教,但尊重她在成年之後對宗教選擇的保留權。

上周三,采訪一名改教少女在吉打佛學院佛陀前宣誓是虔誠佛教徒的新聞,次日卻又峰迴路轉見回教輔導中心負責人,指她雖然未有入教儀式,但已通過口頭宣誓接受回教,因此確實已是回教徒。

總社同事問我,改教少女有中“降頭”嗎?我說我不覺得,也不相信有降頭這回事。同事再問我,那我認為是甚麼原因導致該少女之前會改教,然後回到父母身邊時又聲稱之前迷糊不清?

我說:“愛情!”

愛情本來就是一種足以讓人衝昏頭的“科學邏輯降頭”,何止十多二十歲情竇初開的少女,甚至於成年且成功的專業人士,在愛情面前往往就像被點了死穴,心甘情願的變成愛情俘虜。

後來,和一名政治人物談起“降頭”說法,他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到關於女子隨友族改教,而引起家庭紛爭的投訴,他同意這些女子都是受到愛情而非降頭所擺佈。

只是,一般父母心理上,比較難於接受孩子是為了愛情對象,放棄自小的宗教,作出改教的選擇,因此不自覺的以“中降頭”來“合理化”孩子的轉變。

大馬有很多學校、職場,都是各族人士每天相處的場合,愛情的感覺有時會超越種族和宗教,不能只是用“降頭”說法去蒙敝存在的感覺。

國內不少異族戀開成正果,有些人即使改教和異族結婚,仍可過幸福生活,而人們通常對於經濟條件好或具專業資格的異族較寬容,不會視為“降頭促使愛情”,反之則把愛情原質抹煞,一切歸咎降頭。

我想,父母把孩子生下,就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孩子的成長,孩子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環境認知,探索屬於他們的人生,父母的責任不在於強制他們做甚麼,但從孩子小時就有必要加強溝通,包括在宗教、愛情和其他成長方面的問題,給予正確的引領和尊重。

讓孩子了解在怎麼樣的情況下作了甚麼選擇,可能會面對怎麼樣的後果,終究比向來都忽視孩子有一天會自己下決定,更能避免衍生出錯誤。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少女小翊


童話鏡子 ●成長篇 ★楊微屏

她穿上體育課T恤,配上黑色運動長褲,攬鏡自照,驚呼:“我這麼大個了!”

農曆新年要到了,今天帶她去添新裝,不再去kikilala、cute marie這些部門,轉去一間專賣少女衣服的“chocalate”。

她自己選衣服,要走的不要玉女路線,因為她要“走很cool的形象”。

買完衣服,在書局里遇見看她一路長大的叔叔,那叔叔說:“為甚麼chocalate店買少女衣服?賣的東西和店名完全不符,真是奇怪的店!”

今年的農曆新年,是虎年。

12年前也是虎年。那一年,我的虎寶寶翊翊出生了。

她已經走過十二生肖的第一輪次,虎寶寶已經變成“少女小翊”。

看著cool-cool的少女小翊,媽咪有時感覺像在夢幻中,很欣慰她漸漸“亭亭玉立”,卻失落於要不斷學習對她放手,讓她更獨立、更有信心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