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90後,寫甚麼?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每個人都有話想說想溝通,有話想說才會寫文章,別老是認為小朋友應該聽命於大人,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模式。

一個早慧的小學生,和媽媽合寫親子溝通散文,寫啊寫的,就成了一本成長紀錄。

鄭翊在小學2年級時和媽媽楊微屏合寫專欄,後來把文章結集成書,出版《童話鏡子》。

因為合寫專欄,老是趕不上小孩變化的媽媽因而更懂小孩的想法,女兒也有機會讓媽媽好好聆聽自己的想法。

即使世代有差,她們互為親子童話,也互為彼此的鏡子。

90世代的小孩,和90世代小孩的媽媽,她們的親子書寫,或許也是另一面溫暖的時代顯影。

**********************************************************************
●問 ■答

90世代想甚麼■鄭翊


●從幾歲開始寫作?
■不記得幾歲開始。
(媽媽的補充:媽媽也不記得是幾歲,只記得應該是在上了小學一年紀之後才開始隨便寫一些,但沒有保留文章。但是根據媽媽為鄭翊收錄的相簿記錄,有記錄的是鄭翊在3歲8個月時即興口述,創作的第一首詩,媽媽覺得有趣,再三証實是她自己自創後,打字保存配在3歲的相片旁。)

■詩的內容:

大風吹,小風吹,
飛來一隻小蜻蜓,
大蜻蜓不來;
大蜻蜓來了,小蜻蜓不來。


●還記得第一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
■不記得寫甚麼文章,但記得喜歡寫在大方格簿子,而且一定要填完一面的最後一個格子。應該是自己隨便高興就寫,因為不是老師叫寫,在學校要三年級開始才寫作文。


●第一本買的書是什麼書?平日喜歡看什麼書?
■ 忘了第一本買的書是甚麼書,因為太小,嬰兒時期媽媽就每星期都抱我去大眾書局買書。現在長大了,平日喜歡看偵探小說(柯南、冒險小虎隊之類)、金庸武俠小說、許友彬和紅蜻蜓出版社所有白色書皮的青少年小說。
(媽媽補充:鄭翊3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買硬卡的小童書唸給她聽,6個月大後就每星期帶她去大眾書局買書回來,每天晚上把她抱在懷里讀故事給她聽,各種各樣的童話和故事書,所以媽媽也不記得第一本買的是甚麼書,因為買書的事情是從當時到現在,幾乎每個周末例行不間斷的,常常是同時買五、六本,所以抱歉這題不能給予確定的答案。)

●在閱讀方向的選擇上,大人會干涉嗎?會不會發生“你喜歡看而大人不允許”的情
況?
■不會,大人不會干涉閱讀方向,媽媽除了講明不可以讀鬼故事以免獨處時自己嚇自己外,其他時候都是我和媽媽一起去書局,我自己選了書就拿給媽媽看,通常都沒有不允許。

●媽媽是寫作人,對你的文章有什麼樣的評價和意見?
■不知道,媽媽沒有特別對我說,只是叫我根據自己的創意和自己體驗的感受寫出來,不需要根據寫作格式和範本。

●和媽媽一起寫專欄,會有壓力嗎?
■沒有壓力。因為媽媽每期會構思題材內容後,建議我寫出某個發生在我四周的故事和經歷,用說故事方式寫出來,因為是真實的故事,想了寫出來而已,所以沒有壓力。不過,後來覺得每個星期都要寫一則專欄文章,很懶惰,所以就跟媽媽說不要寫了。

●學校老師和同學看了你的書,有什麼回應嗎?
■老師和同學沒有在我面前講。
(媽媽補充:一名同學在外面買到書後帶去學校,級任老師李鳳英老師主動打電話給媽媽,要求媽媽和校長溝通後把書送到學校,讓老師出售給同學。校長年底在校刊有特別介紹這個小孩出書使到學校教師和學生共享喜悅,老師和同學的反應是分享的意義比較多。)

●對自己未來在寫作路上有特別期許嗎?未來想當作家嗎?
■ 沒有特別期許,也不想當作家。

●你的文章大部分寫的是生活雜感,未來有想過寫比較故事性的作品嗎?比如小說?
■ 沒有特別想要寫甚麼。


********************************************************************

媽媽看90世代的書寫■ 楊微屏

●是什麼樣的機緣下和女兒合寫專欄?
■《童話鏡子》專欄里的小孩,是從星洲《大北馬》的其中一個專欄《筆筆皆是》走進來的,因為12年前這個小孩出生後,小孩赤誠的感動讓我從中學習到更多人生寶貴的啟示,這個小孩日常的故事很自然的常常出現在《筆筆皆是》。後來我的上司即星洲日報吉打州采訪主任陳紹安就建議開拓一個親子專欄,讓我和鄭翊一起寫每周日見報的《童話鏡子》專欄(2006及2007,小孩二至三年級期間。)
上司有此建議,是因為平日知道鄭翊有閱讀習慣,以及從我的分享中了解到我和女兒的親子關係很好,常常發現她有很多有趣的話語和故事分享。

●身為媽媽,會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嗎?
■身為媽媽,沒有刻意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這可能是因為原本本身習慣閱讀,很自然的在小孩出生後很少的時候,覺得對著小孩沒甚麼事情做,就一起閱讀童書,一直習慣成自然到她稍長後,大約一年級開始吧,就從她的學校功課即造句方面,發現她有很好的創意和書寫的根底,但也沒有特別去指導她,只是鼓勵她既然在這方面有良能就盡量發揮,最重要是根據自己喜歡的創意寫作,不需要被任何範本或格式框住。

●對於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會給她批評和意見嗎?
■ 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是每星期要寫之前,必須由我這邊構思和策劃,因為這個是親子專欄,牽涉到從小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小孩純真的看法和話語,可能是一個故事或一句她講的話,引發媽媽及大人對社會萬象包括教育、政治、親情、道德等自我反思,所以鄭翊寫這個專欄文章當然避免不了“被要求講某一個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或事情”,這應該算是每個星期必須提供的“意見”。

至於批評,正常時候不會有,因為基本上她的表達能力和文句結構都很通順,只是有時侯小孩愛玩又懶惰,不想好好坐下來處理專欄時,就會引發兩母女一邊寫專欄一邊吵架的事情。

這個專欄每次一寫時是沒有題目的,而是必須先有策劃的題材,需要先有小孩寫好的故事,完成了小孩的部份即《孩子的童話》那部份後,媽媽才能根據文章里的故事和話語,接下去寫《媽媽的鏡子》即媽媽反思的那部份。

●客觀來說,您對鄭翊的文章評價如何?
■哈,我有時跟朋友們提到鄭翊的文章(不是專欄文章,而是她和我分享她在學校自己寫的作文內容時),我確實常常會說“不要以我是她媽媽的角度看”,鄭翊的文章水準和創意、佈局,常常都讓我驚嘆,我也沒有想到她會寫出那些東西,我覺得她的文章水準是超過她實際年齡。

不過,她的文章不符合一般校外作文比賽的要求規格,不是那種框框里可以接受的文章,但是我還是鼓勵她繼續跟著她的創意和感受寫,不必受框框限制。

●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有什麼期許?可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
■ 我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沒有特別期許,因為我相信她在很自然的閱讀環境,以及常常一起到處去遊玩而自然吸收到的生活閱歷,就是她所有寫作的自然資源,不必刻意栽培,我都對她有信心,知道她任何時候都可以寫出根據她的感受和閱歷的創作。

我從來沒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因為鄭翊不需要為了滿足任何人的期望而去寫作,即使不當作家她也可以寫作,即使她覺得不要寫作也無所謂,這是她的選擇。

至於《童話鏡子》出書,並不是要她成為作家。動機只是非常簡單,鄭翊自小愛看故事書,在沒有被刻意栽培下,卻自然而然能用創意投入有趣的創作,媽媽珍惜孩子的創作結晶,於是決定與她一起出書,用文字保存鄭翊成長過程的寶貴記憶。

過後,小孩還是一樣是個普通的小孩,就像鄭翊在出書後告訴我說:“媽媽,我們只是作者,不是作家。”我想,這就是我和我的孩子,最簡單的想法。

(此專題訪問刊於2010年6月27日 《星洲日報》快樂星期天周刊。記者陳燕棣之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