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不能變通的答案?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媽媽在檢查我的功課時,看到我的“同反義詞”測驗,有幾題被老師打叉,就覺得很奇怪。

媽媽問我:“這些答案都對,為甚麼老師給妳錯呢?”

我就說:“我也是覺得對,但老師說要根據書本的答案,所以給我錯。”

我和媽媽一起重新檢查很多個被老師打叉的答案,結果發現很多題其實我寫的意思都沒有錯。比如“幸運”的同義詞,我寫“好運”,但老師卻給我錯,因為根據書本的答案是“榮幸”。

還有,“傳播”的同義詞,我寫“散播”,但書本的答案是“流傳”。“寬闊”的同義詞,我寫“寬大”,可是書本的答案是“廣闊”,結果我的答案都被打叉。

“隱瞞”的反義詞,我寫“公佈”,但書本的答案是“宣傳”,我反而覺得這一題,書本的答案“怪怪的”。

媽媽就告訴我:“其實妳的答案,意思都沒有錯,妳不要因為老師覺得妳沒有根據書本給的答案,而以為自己的答案是錯的。”

我就點點頭說:“我知道,不過我的意思明明是對的,但是老師卻給我錯,我覺得很不服氣,但是又不敢跟老師講!”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當我從女兒的小學日常測驗中,發現了“需要根據既定的書本答案”,而忽視了學生給予“沒有偏離詞意和字義的答案”時,感到非常遺憾。

這就是“填鴨式”的教育,準備灌輸給學生們“不能變通”的教學與學習概念?

在教育理念中,如果一個學生只能從老師和課本“吸納”所有既定的“答案”,而不能根據學生從自身掌握的豐富詞彙自由發揮,給予沒有乖離“問題”的“答案”,學生的答案因此就被認為是“錯”的,那麼我非常擔心原本充滿自信的孩子,會因此感到無所適從。

當我鼓勵女兒,不要因此感到氣餒,以為不根據書本既定的“標準答案”,就代表她不被接受的答案是錯時,女兒也正面的分享了她的困惑和感受。

我的父親在旁聽了,也參與討論,父親可能比較保守,提出了是否小孩應該根據書本答案的疑問。於是我舉了兩個不同結局的例子,作出“孩子是否應該懂得變通”的比較:

“街口有3間雜貨店,我們分別告訴小孩甲和小孩乙:‘你去第一間雜貨店買一包HIGH 5牌麵包回來’。

然而,第一間的雜貨店卻沒有賣這個牌子的麵包;可是小孩甲卻長期習慣被教導為必須根據既定指示而有答案和行動的人,那麼小孩甲最後就會空手回來,告訴我們‘第一間雜貨店沒有賣這個牌子的麵包’。

可是,小孩乙卻是懂得隨機應變,充滿自信去變通的人,那麼小孩乙可能會發現第一間雜貨店沒有賣這種牌子的麵包後,就轉而嘗試到第二間或第三間雜貨店,找找看有沒有類似麵包可買回來。”

父親聽了這兩個例子,笑著認同了我的看法。

不容變通,不許說“不”,難道我們要把下一代都訓練成這樣子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