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華教不能斷線



孩子的童話●鄭翊

學校放假前,有很多同學講他們明年開學要轉校,我不明白為甚麼他們要轉校。

後來,媽媽告訴我:“因為很多同學都想要讀吉華中學,可是這幾年妳的學校很多人在小六評估考試獲7A,卻沒有被教育局派進去,所以很多人都轉校,去那些有機會可派進吉華中學的小學。”

媽媽問我:“妳要不要轉校?”

我搖搖頭說:“我才不要呢!我喜歡現在讀的這間學校。”

媽媽又問我:“如果妳升中學時,不能進吉華中學,妳要去哪一間學校?”

我告訴媽媽,我希望能讀“華人的學校”,但是如果去馬來學校,我也一定要讀華文、考華文,只要去讀的學校有教華文就可以了。

“不然,我就去華文獨中讀書囉!”

有一次,一間華文獨中舉行義賣會,媽媽帶我去,我看到學校里的老師和學生,大多數都是華人,所以我覺得讀獨中也不錯呀!

媽媽就說:“如果一個人不好好讀書,去到最出名的學校也不一定成功,用心讀書的人,去哪一間學校都一樣可以考到好成績。”

所以,我明年還是要在本來的小學讀書,不要轉校。如果全部人都轉校,最後整間學校只剩下我一個人,那麼這間小學不是要“關門大吉”了嗎?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每年年底總有人會關心的問我,有沒有打算為女兒轉校,到“有潛能”升上吉華中學的小學。

當初為女兒選擇現在讀的小學,主要是考慮到學校地點接近住家,校風和師資不錯,而沒有把她送到許多人心目中的名校。

我不希望女兒在競爭激烈的緊張壓力下求學,反之樂於看到她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隨意發揮長處,在沒有心理負擔下,每天開開心心的走進學校上課。

教育局的政策朝令夕改,近年來突然不依區內小六評估考試優秀生的績效,把優秀生編派到吉打州內兩間具有華文特質的國民型中學,反之根據地理環境把區內特定的數間小學的學生,派進上述許多華社屬意的中學。

這個問題引起華社家長的爭議,甚至成立聯合家協特委會,積極尋求國州議員協助,然而連續數年不見成果,繼而造成一些家長為孩子轉校,間接衝擊到外圍一些原本辦得不錯的華小,學生人數下跌。

女兒讀的那間小學,也是這事件中的“受害者”,自己既是家長、又是記者,連續數年跟進採訪這個課題時,過程中看到各方看待事件的角度,也體驗到許多不同的人在各自的立場,在以華教大前提看待事件發展時,一方面若碰觸到關係私利的角度時,又會有何種應對行動。

很多家長為孩子轉校的行動,看在相關學校的董家教、校長和老師、甚至華社許多人眼里,可能會覺得惋惜、不解、焦慮。

因為原本辦得好好的學校,只因為優秀生不能被派進屬意華校升中學,而突然面臨學生人數和來源下跌隱憂,那麼最後這些學校是否都會因此從A型學校轉為B型、C型?到時, 許多華小是否就會出現“成也華社、敗也華社”的命運?

一些家長一心一意要把孩子送到屬意的名校,有時這也未必是小孩本身的意願。小孩子習慣了自己的同學、老師、學校環境,可能不想轉變。

而是否要升上所謂名校,孩子本身可能另有看法,孩子往往可以接受的形式和程度,未必就像家長所持有的一套模式,孩子的意願應受到尊重和考慮,但常常我們看到的是家長比較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

堅持捍衛華文教育,始終是華裔所肩負看不見的使命,可是在大馬教育反覆無常的政策下,與華教並進的華社仍然在一些衍生的課題上,要面對許多矛盾和取捨。

這不能怪誰,每個人都有本身不同的看法和立場,但是捍衛華文教育的唯一途徑並非是擠入名校。

同樣的,集合至少15名華裔學生向教育局申請在國民中學開辦華文母語班,或是把孩子送進華文獨中受教育,也是另一種支持和延續母語教育的力量,人們不必只為堅持國民型中學教育和名校效應,而鑽進牛角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