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大中至正



孩子的童話●鄭翊
兩年前,我們去台灣旅行時,有去過台灣民主紀念館參觀,我還在“大中至正”四個字下面拍照。後來有人拆掉“大中至正”的牌匾,改名叫“自由廣場”。

我問媽媽:“為甚麼要把‘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自由廣場’的名字很現代化,而紀念館看起來像古代建築物,名字很不相配。”

媽媽就說:“這是阿扁他們的主意!”

我知道“阿扁”是誰,他是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我們在台灣旅行時,那個導遊也有提起他。平常看電視節目,也有很多阿扁的新聞。

這件事情和我沒有關係,因為我是馬來西亞人,不是台灣人,我只是一個曾經到那個地方參觀的遊客。但是,當我知道那個紀念館的名字被改掉時,我還是覺得很奇怪。

媽媽問我:“為甚麼覺得奇怪呢?”

我說:“因為這樣就好像改掉歷史一樣,以後的人就不能知道原本的東西。”

如果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有人也想改掉歷史,我就會覺得很討厭,因為那樣我就不能夠知道真正的事情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大中至正”,這4個字改成“自由廣場”,其實和我們這些遠在大馬的人,沒甚麼關係。

然而,讓我感興趣的是“大中至正”這4個字的意思是“公正,不偏不倚就在這里”。

據說,當年為“大中至正”題字的書法家楊家麟曾透露,出處於明朝王陽明的《傳習錄》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意思就是“公正,不偏不倚就在這里”。

這4個字映在具歷史性的台灣民主紀念館牌扁上,穿越歷史洪流卻隱喻其中的意思,不是每個時代的人民所追求的理念嗎?

“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讓我不由得想起在台灣遊玩時,當地人卻感嘆“台灣言論太過自由了,太自由就會失控。”

身在大馬,又站在采訪線上,關於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限制,大家都心里有數。而許多新聞從業員和大馬各族子民,心里其實都渴望“大中至正”所隱喻的“公正,不偏不倚就在這里”。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看到不同背景的人走上了街頭,爭取各種權益,他們要的東西可能不一樣,有些是為全民爭取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有些是為單一族群爭取權益;有些則是寄望國內所有選舉和政策,能從頭到尾,即使在人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是完全的公正廉潔。

曾經,連大馬律師公會的專業律師,都要放下手中的法律文件和種種律師最清楚不過的法律條文,走上了街頭爭取司法的公正,那些把公正操縱在自己手中的人,要怎麼去反思呢?

也許這樣走上街頭的方式不被政府認同,但是當越來越多百姓質疑法律不能保障人民的權益時,有良知的律師心里公正的天秤就不容再被推到傾斜一邊了。

除了司法,還有其他領域,就連小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願歷史被操縱公正的人蒙敝,而且渴望心里的“大中至正”能在自己生長的國家和社會中,保障人民的權益和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