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弟子規》



孩子的童話●鄭翊

我學背《弟子規》後,媽媽就問我明不明白它的意思,不然背了不懂意思也沒有用。

我說:“只有一些不明白,但大部份都明白。”

每次睡覺前,媽媽叫我去刷牙時,我常常沒有馬上跑過去,媽媽就會背出《弟子規》的其中兩句,說:“父母呼,應勿緩!”

我一聽到這兩句話,就會馬上飛也似的跑過去。媽媽就很得意的說:“這兩句話真管用!”

哼,媽媽其實就只會這兩句,可是這兩句話真的很管用,意思是“當父母叫喚我時,行動不應該緩慢”,所以我一聽到這兩句話,不管正在做甚麼,都只好快快跑過去。

媽媽從來沒有叫我背《弟子規》,是我覺得很有趣才自己去背,可是背了之後,媽媽卻說只是嘴巴背得流利沒有用,要真的做到才行。

我說:“這個很難做到,因為其中有一些真的太誇張了!”

我就打開《弟子規》的一段內容,邊讀邊指給媽媽看:“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复諫,號泣隨, 撻無怨。”

這書上說當你的父母做錯事,要勸他們改過,勸他們時臉上的表情要和藹,聲音要放柔和,如果他們不接受你的勸告,等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再勸他們改,接著可以用哭的方法使父母覺悟,即使被父母鞭打,也不會起怨恨的心。
我對媽媽說:“要孩子勸父母勸到哭,實在太誇張了!”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政黨和社團正積極推行《弟子規》,很多學校都獲免費派送《弟子規》。

女兒背誦《弟子規》時,我也從頭到尾仔細讀其內容,結果就很“狡猾”的常常引用其中兩句“父母呼,應勿緩”,來達致把女兒“隨傳隨到”的“目的”。

可是,當女兒說出要完全根據部份“誇張”內容,落實言行是很難的看法時,正好也刻劃出我心里的感受。

正巧前幾天,無端成為代罪羔羊,在電話中被自己的父親責罵一頓後,我的心情一直很惡劣。

從女兒所謂“誇張”的那段《弟子規》訓語中,我回想到自己一直以來雖然和父親的感情非常好,但如果自己不滿父親的言行時,有時會因此無禮大聲頂撞,結果弄到大家心情都不好。

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女兒,因為在自己的女兒面前,沒有做到“身教”典範。

而夾在我的女兒和父親之間,我看到了一個人處在“父母”和“兒女”不同的兩個立場。

原來,當我們站在“父母”的立場時,我們會不自覺的去要求兒女順從自己的意思,如果覺得兒女的言行有逆己意,甚至會應用自己作為父母的威嚴和強勢,去達到讓兒女聽話的目的。

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往往並不會檢討作為父母的自己,是否不講道理或有過失。

然而,換了一個立場,我們站在“兒女”的位置了,面對自己的父母,也許就會看到自己如何要求兒女時的表情和語氣,也會從中體驗到做為兒女,在父母的看法不完全對時, 卻必須被責罵的委屈。

其實,很多父母都基於威嚴而不願面對自己的無理和過錯,也並非每個父母都會坦然的意識到自己理虧時,向兒女表達歉意。

作父母的人並非時時都是對的,當兒女反映不同的看法時,父母確實也需要去考慮孩子的“諫語”。

至於兒女,是否真的需要“勸告父母勸到哭”,那是見仁見智,可是《弟子規》教誨的“巧言令色”也確實是許多像我這樣的為人兒女們,必須真心學習的訓誡。

父母容易被兒女的不當言行刺痛,兒女也一樣會被父母的言行刺傷,我想不管是否有讀過《弟子規》,父母和兒女之間都應要有真誠諒解的空間,不要只以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反之也需要坦然的考慮對方的感受和感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