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老人與小孩




孩子的童話●鄭翊

有一天,媽媽到浮羅交怡工作,還沒有回來,阿公突然打電話來,約我去外面吃飯。

本來我因為想念媽媽而覺得傷心,可是後來阿公帶我去吃飯後,我就沒有那麼傷心了。

當阿公去外坡工作時,我常常跟隨媽媽去探望他。有時阿公回來了,我就整天跟著他。

當阿公要設定鬧鐘、手機各種功能時,都叫我幫他,所以大家都講我是阿公的“秘書”。

有時我帶阿公去休閑公園或旅遊勝地時,我就變成他的“導遊”了,我帶阿公去看魚、看動物、看飛禽、看稻田,甚麼都看就對了。

有一次,學校舉行歌唱比賽,我的朋友唱了一首“老人與小孩”,我回到家後就一直在唱:“門前老樹下,坐著老人與小孩,老人對我說,他的孩子都不乖,整天在國外,外國月亮比較圓,奇怪不奇怪……我是真心的朋友,真心的小孩,陪在你身邊,永遠不離開……我對老人說,我要陪您去看海……老人握著我的手,眼淚流下來……”

媽媽聽到了,就說:“聽到這首歌,就想到妳和阿公。”

我希望阿公活到一百多歲,可以看到我大學畢業,可以一直跟我在一起。



媽媽的鏡子●楊微屏

在很多家庭里,小孩子是最能貼近家中老人的心的那個人,有時甚至是三代之間,扮演“緩衝”角色的重要人物。

第一次聽到女兒口中哼“老人與小孩”時,心里突然感覺酸酸的,歌詞刻劃了老人期盼兒女陪伴的落寞,赤誠無邪的小孩卻無條件的把真摯的關心帶給了老人。

孩子小時依賴父母,翅膀長硬了飛向自己理想的天空,忙碌成了很多成長後的子女的藉口,忽略了家中年邁父母等待的心。

這樣的情形,並非僅在一、兩個家庭中出現,現代很多家庭都常常出現“真空”情況,尤其雙薪家庭中的夫妻,往往早出晚歸,即使和父母同住,彼此一天中見面的時間也不多。

有時身心俱累的下班回家後,一些為人子女者基於和父母之間的代溝,或是心情不好和其他外來因素,可能也不會很貼心的去關切家中老人的心靈。

至於離家到外地工作的子女,有人以忙碌為由和家鄉的老人欠缺互動,也有一些在外事業無成而自身難保,基於面子問題難以面對家鄉的父母,也尋求藉口逃避,卻不自覺的傷透了在家鄉苦盼子女消息的老人心。

一些沒有子女或親人在身邊的老人,得不到關心和照顧,甚至流落街頭,晚年淒涼。

街上行乞的老人,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像早陣子報導中行乞後將錢悉數交給養子的蔡老奶奶,寧可捨棄在福利中心有吃有住的生活,也寧可被養子利用來行乞,可是旁人形容她見到人們眼中不肖的養子時,卻仍是滿心歡喜,即使把所有辛苦乞來的錢全部給養子也在所不惜。

現實中常常有人這麼說:父母養10個孩子,10個孩子卻養不起一個父親或母親,這確實是天下很多為人子女都感到慚愧的事情。有些父母雖有能力在生活上照顧自己,但老人寂寞的心靈,卻也希望獲得子女的關注。

雖然有老人院、福利中心可收容無人照顧的老人,而本身有能力的老人則可參與樂齡人士組織的活動,來消遣時間。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老人,表面上即使不表露,內心里其實等待的還是親人的關心和愛。

羽翼豐滿飛出去的成年子女,往往都忘了回望小孩赤誠的心,去關心自己家中的老人。小孩如何對待老人,正是許多忘了親情的大人需要學習的榜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