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小小虎撒嬌的短片

當時的小小虎在推介禮上向媽媽撒嬌。

我們的《童話鏡子》


最近母校舉行百年校慶,《童話鏡子》這本屬於我和我家Cool-cool虎合著的親子書,陸續出現在校慶中的展售攤格,看見書中小小虎的模樣,和身邊漸“亭亭玉立”的Cool-cool虎,自有一番感觸。

從汽車倒後鏡,看見一個少女靜默沉思,每個早上重覆這樣的視線焦點,心里有時卻還不太能“確認”,那是Cool-cool虎。

孩子總是瞬間就在我們不自覺中悄悄成長,最近久未見面的親友,乍見Cool-cool虎時,總訝異的說和從前判若兩人。

母校一位退休女老師說起《童話鏡子》里的小小虎,通過文章表達的童言童語,反映了孩子們對事件最真誠的看法,大人閱畢後反思,真的會有一番感悟。

我想起兩年前,開始面對步向青春期的Cool-cool虎時,面對不再熱烈依賴自己的青少年孩子,開始感到失落。正好當時整理舊稿時,發現了母女倆在過去通過文章的親子對話,感覺到彼此很親密,於是決定把文章結集成書,作為收錄她成長點滴的記憶。

當時的念頭,只是想要我和Cool-cool虎,各自擁有一本共同著作的書,那麼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人間了,我或許沒有辦法留下甚麼財產給她,但至少可以讓她擁有這個比金錢更珍貴的共同記憶。

可是,書是沒有辦法只印兩本,各讓母女倆收藏。由於沒有商業動機,只為保存親子珍貴價值,後來就在機緣下,扣除成本收入後,把《童話鏡子》都捐給母校百年校慶活動,收入盈餘都全部回饋作為母校百年文教基金擬定的人文刊物發展計劃。

這些日子,正當我和Cool-cool虎都各自努力在她的青春叛逆期,調適母女相處的方式時,重 閱我和Cool-cool虎在《童話鏡子》出爐的第一天,我們彼此送給對方一本附上簽名和留言的《童話鏡子》,心里重新有了力量。

Cool-cool虎寫給我的留言:

“7字輩現代媽媽:
我的快樂童年,都溶入了這本書;你的媽媽生活,也記錄在這本書。兩個人的生活,變成了一本書。So That,合作愉快!
───1998年來地球報到的小孩──”

我寫給Cool-cool虎的留言:

“致親愛的翊翊:
不管你在多少歲時,重閱這本書,唯一不變的是我對你的愛。這本書里有我們共同走過的寶貴記憶,在你的成長中我也在人生中成長,我希望這就是我給你的“傳家之寶”,讓愛一代一代延續。
───愛你的媽咪──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地球病了

★鄭翊

地球病了。病得很嚴重。

我親愛的同胞們,地球拜我們所賜,變得烏煙瘴氣的,請不要再心安理得地肆意傷害地球。地球,是我們的家呀!

當你們興致勃勃地帶著一把把觸目驚心的武器,衝上山準備結束樹兒的生命時,你們可曾想到后果的嚴重?樹兒可是防風固土的大功臣啊!要是沒了它們,山泥就會覆蓋我們的家園,洪水就會吞噬無數的生命,有多少善良無辜的人民將葬身于波濤洶湧中?

當你們嚷嚷著天氣好熱,繼而把十八度的冷氣再調低時,你可曾想過,是誰,把天氣搞得這么熱的?當你們獰笑著看著垃圾焚燒殆盡時,可曾想過,這把火將造成怎么樣的污染?當你們燒起一張張金紙祭拜那些虛幻的神明,可曾想過,真真實實能保護我們的大氣層已經面目全非了?

當你們嘩啦啦地把五顏六色的化學廢料,排入小河裡時,當你們隨手把垃圾甩入小溪時,當你們把一包包的化肥往園子裡撒時,可曾想到這會累及許多小生命?你們可知道,有多少魚兒喝了受污染的水源后成群暴斃?你可知道有多少海洋生物,因誤食了不能腐化的塑料而永遠沉入了海底?再這么折騰下去,遲早有一天,我們也會因缺乏乾淨水源而一個一個慢慢渴死!

土崩、水災、颱風、海嘯、沙塵暴、地震……這些哪個不是我們這些自稱地球之主的人類造成?呵,繼續吧人類。等到最后一角冰山哀號著消失在大海裡,最后一寸沃土成為乾旱的沙漠,最后一滴水蒸發殆盡之時,我們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人類啊,醒悟吧!若我們仍執迷不悟,最終的下場,就是與地球同歸于盡!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鄭翊

你,有想過什么是愛嗎?

愛,有很多種。神的愛、父母的愛、手足的愛、戀人的愛,甚至是環保人員對地球的愛,這些都是愛。不同的是,有些真摯,有些虛假,有些不求回報,有些力求報酬。

你一定有對母親說過“我愛你”吧?電視劇裡也常有男友深情地對女友說“我愛你”的感動場面;環保宣傳影片裡也常有一堆人大喊“我們愛地球”。但,一句“我愛你”就代表愛了嗎?

叛逆時期,對父母說的“我愛你”,通常都是敷衍了事;戀人間的“我愛你”,有時候其實是“我愛你──的錢”;環保影片裡的地球捍衛者,在你看不見的時候,他偷偷把垃圾隨手一扔。這些你都看不到。

愛是付出,是無私的奉獻。

當你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只為滿足你愛的人時,我覺得,這就是愛的真諦。母愛就是最好的例子。四川大地震,一個偉大母親用身體為不滿週歲的孩子撐起了一點空間,最后母親被磚頭壓死了,孩子活下去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

愛是讓你所愛的人快樂。

當你愛一個人時,你應該讓他快樂,而不是只讓自己快樂。你不應該以“我愛你”為理由,無限制地向父母索取一切。在雙親節時,僅僅是一張自製卡片,也足以讓他們高興三天三夜。他們開心,你也開心,這就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愛是真心對待你所愛的人。

現今社會有許多無知少女被男子騙財騙色,只為一句“我愛你”。由于父母的忙碌與疏忽,造成了這些無法挽救的遺憾,她們太缺乏愛了。如果你真心付出了愛,你不會向你愛的人輕易索取任何東西;如果你真心付出了愛,你也不會隨意離棄那個人。

愛是行動,不是諾言。

你愛地球,就別光喊什么“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為我們的地球奮鬥”這些亂七八糟的口號。有心,就麻煩你少開空調、不用塑料袋。你愛戀人,就不要山盟海誓,聽了就起雞皮疙瘩,只請你多陪陪你愛的人,給她快樂。你愛父母,就不要到處宣揚,只求你幫父母倒杯水、捶捶背,多孝順他們。

社會越來越多犯罪案件,只因缺乏了愛。請愛你身邊的人,把愛傳出去,地球就會越來越美好。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圖書館情結

●鄭翊

“鈴……”下課鈴聲響起,“三部曲”后,大家三三兩兩地走出課室。我匆匆收拾了桌上亂糟糟的東西,帶著作業朝圖書館奔去。圖書館,是我每天下課必到的地方。

小時候的我常嚷著要媽媽帶我去看看書裡寫的圖書館,但是去到亞羅士打的公共圖書館后,我唯一的樂趣就是跑進那裡面的兒童區玩耍。因為,那裡的書籍全是當時的我看不懂的馬來文。那時的我,只好憧憬著小學圖書館。可是上了小學之后,我卻失望了。我小學的圖書館規模不但小,而且供學生外借的書籍也慘不忍睹──不是內容乏味幼稚,就是破破爛爛,令我對“圖書館”這三個字失去了興趣。

升上中學后,朋友嚷著要我陪她去圖書館,我才踏進新學校的圖書館。不去不知道,去了才知道,吉華獨中的圖書館真讓我筆墨難以形容。那裡面又大又亮又有冷氣,最重要的是華文書好多啊!

我在圖書館裡繞了一圈,發現裡邊除了小說,還有關于歷史、地理等學科書籍,也有樂譜、雜誌,甚至連佛書都有一大堆,可謂包羅萬象。

我在圖書館也意外地發現了古龍及金庸的武俠小說,令我這個武俠迷雀躍不已。我校的圖書館還有互聯網設備供人使用,起初我不見有人使用這一設備,還和朋友笑言是“擺美的”,后來我才發現它在放學后才開放給學生使用。不過呢,友人說那兒連線很慢,因此我也不曾嘗試使用過。

從那以后,我天天跑到圖書館去窩著。也許做功課,也許看看書,也許是純粹想吹吹冷氣,反正我就是喜歡圖書館的那味兒。

因為圖書館,我和某些志同道合的同學更熟絡了;因為圖書館,我發掘了許多有趣的書籍;因為圖書館,我更進一步地瞭解各種知識。如果書是我生活中不可缺的精神糧食,圖書館就是我汲取知識甘泉的地方。圖書館,真是個有趣的地方,願莘莘學子都能獲得它的好處。

作個宣傳,有空的話,記得要去圖書館逛逛哦!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小學.中學.我




★鄭翊★

──從小學生變成中學生的心情──

同樣是學校,中學和小學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這個問題從我五年級開始,就時時浮現在我腦海裡,直到今天踏入獨中的校園,我才明白了。

第一、書包。小學的書包,比大笨象還要重,書比我家的螞蟻還多。每天背一個大書包,左肩掛個水壺,手上還提著個小書包,天天這樣,喜歡上學的都變成不想上學了。中學呢?書包輕巧,書也少多了。每天瀟瀟灑灑地踏入校園,這才符合我的形象嘛!

第二、頭髮。小學時,你愛留長髮就留長髮,愛蓄短髮就蓄短髮,愛剃光頭就剃光頭,誰也沒管。中學時,長髮?剪!染髮?不行!于是中學校園裡短髮處處見,想看長髮只得看老師了。

第三、晨讀。小學時期,校方實行晨讀計劃,每天早上都是弟子規、三字經,不然就是看了想睡覺的課本,晨讀計劃差點變成催眠計劃。中學就不一樣了,晨讀時學生都必須閱讀課外讀物,讀課本的同學還會被斥責呢!

第四、功課。小學的功課,多得做都做不完,造成某些人三更半夜才睡覺,第二天又在課堂上打瞌睡,這樣的惡性循環,造成了成績退步的后果。而且小學的功課也很幼稚,六年級還得抄造句、抄作文、寫習字等,煩不勝煩。中學的功課雖然深奧了點,但是這樣我們才能有新事物學習,而不是重複地抄寫同樣的作業。

第五、老師。小學的老師們大部分都比較嚴肅,多年的教書經驗,讓他們變得有點不尊重學生。中學的老師基本已經意識到他們的學生是半個大人了,學生可以提出意見而不被狠狠地反駁;學生的功課不好,頂多也只會被訓一頓;學生有時也可以和老師們說說笑笑,而不會永遠把臉板得緊緊的。試想,你喜歡被尊重的感覺,還是被奚落的感覺?

做了一個星期的中學生,我發現我愛上了中學生活。我喜歡輕巧的書包,我喜歡被老師尊重的感覺,我喜歡學長學姐們的引導,我喜歡……我想,我會非常珍惜這六年的中學生涯。中學,是我展翅翱翔的天堂!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90後,寫甚麼?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每個人都有話想說想溝通,有話想說才會寫文章,別老是認為小朋友應該聽命於大人,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模式。

一個早慧的小學生,和媽媽合寫親子溝通散文,寫啊寫的,就成了一本成長紀錄。

鄭翊在小學2年級時和媽媽楊微屏合寫專欄,後來把文章結集成書,出版《童話鏡子》。

因為合寫專欄,老是趕不上小孩變化的媽媽因而更懂小孩的想法,女兒也有機會讓媽媽好好聆聽自己的想法。

即使世代有差,她們互為親子童話,也互為彼此的鏡子。

90世代的小孩,和90世代小孩的媽媽,她們的親子書寫,或許也是另一面溫暖的時代顯影。

**********************************************************************
●問 ■答

90世代想甚麼■鄭翊


●從幾歲開始寫作?
■不記得幾歲開始。
(媽媽的補充:媽媽也不記得是幾歲,只記得應該是在上了小學一年紀之後才開始隨便寫一些,但沒有保留文章。但是根據媽媽為鄭翊收錄的相簿記錄,有記錄的是鄭翊在3歲8個月時即興口述,創作的第一首詩,媽媽覺得有趣,再三証實是她自己自創後,打字保存配在3歲的相片旁。)

■詩的內容:

大風吹,小風吹,
飛來一隻小蜻蜓,
大蜻蜓不來;
大蜻蜓來了,小蜻蜓不來。


●還記得第一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
■不記得寫甚麼文章,但記得喜歡寫在大方格簿子,而且一定要填完一面的最後一個格子。應該是自己隨便高興就寫,因為不是老師叫寫,在學校要三年級開始才寫作文。


●第一本買的書是什麼書?平日喜歡看什麼書?
■ 忘了第一本買的書是甚麼書,因為太小,嬰兒時期媽媽就每星期都抱我去大眾書局買書。現在長大了,平日喜歡看偵探小說(柯南、冒險小虎隊之類)、金庸武俠小說、許友彬和紅蜻蜓出版社所有白色書皮的青少年小說。
(媽媽補充:鄭翊3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買硬卡的小童書唸給她聽,6個月大後就每星期帶她去大眾書局買書回來,每天晚上把她抱在懷里讀故事給她聽,各種各樣的童話和故事書,所以媽媽也不記得第一本買的是甚麼書,因為買書的事情是從當時到現在,幾乎每個周末例行不間斷的,常常是同時買五、六本,所以抱歉這題不能給予確定的答案。)

●在閱讀方向的選擇上,大人會干涉嗎?會不會發生“你喜歡看而大人不允許”的情
況?
■不會,大人不會干涉閱讀方向,媽媽除了講明不可以讀鬼故事以免獨處時自己嚇自己外,其他時候都是我和媽媽一起去書局,我自己選了書就拿給媽媽看,通常都沒有不允許。

●媽媽是寫作人,對你的文章有什麼樣的評價和意見?
■不知道,媽媽沒有特別對我說,只是叫我根據自己的創意和自己體驗的感受寫出來,不需要根據寫作格式和範本。

●和媽媽一起寫專欄,會有壓力嗎?
■沒有壓力。因為媽媽每期會構思題材內容後,建議我寫出某個發生在我四周的故事和經歷,用說故事方式寫出來,因為是真實的故事,想了寫出來而已,所以沒有壓力。不過,後來覺得每個星期都要寫一則專欄文章,很懶惰,所以就跟媽媽說不要寫了。

●學校老師和同學看了你的書,有什麼回應嗎?
■老師和同學沒有在我面前講。
(媽媽補充:一名同學在外面買到書後帶去學校,級任老師李鳳英老師主動打電話給媽媽,要求媽媽和校長溝通後把書送到學校,讓老師出售給同學。校長年底在校刊有特別介紹這個小孩出書使到學校教師和學生共享喜悅,老師和同學的反應是分享的意義比較多。)

●對自己未來在寫作路上有特別期許嗎?未來想當作家嗎?
■ 沒有特別期許,也不想當作家。

●你的文章大部分寫的是生活雜感,未來有想過寫比較故事性的作品嗎?比如小說?
■ 沒有特別想要寫甚麼。


********************************************************************

媽媽看90世代的書寫■ 楊微屏

●是什麼樣的機緣下和女兒合寫專欄?
■《童話鏡子》專欄里的小孩,是從星洲《大北馬》的其中一個專欄《筆筆皆是》走進來的,因為12年前這個小孩出生後,小孩赤誠的感動讓我從中學習到更多人生寶貴的啟示,這個小孩日常的故事很自然的常常出現在《筆筆皆是》。後來我的上司即星洲日報吉打州采訪主任陳紹安就建議開拓一個親子專欄,讓我和鄭翊一起寫每周日見報的《童話鏡子》專欄(2006及2007,小孩二至三年級期間。)
上司有此建議,是因為平日知道鄭翊有閱讀習慣,以及從我的分享中了解到我和女兒的親子關係很好,常常發現她有很多有趣的話語和故事分享。

●身為媽媽,會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嗎?
■身為媽媽,沒有刻意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這可能是因為原本本身習慣閱讀,很自然的在小孩出生後很少的時候,覺得對著小孩沒甚麼事情做,就一起閱讀童書,一直習慣成自然到她稍長後,大約一年級開始吧,就從她的學校功課即造句方面,發現她有很好的創意和書寫的根底,但也沒有特別去指導她,只是鼓勵她既然在這方面有良能就盡量發揮,最重要是根據自己喜歡的創意寫作,不需要被任何範本或格式框住。

●對於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會給她批評和意見嗎?
■ 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是每星期要寫之前,必須由我這邊構思和策劃,因為這個是親子專欄,牽涉到從小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小孩純真的看法和話語,可能是一個故事或一句她講的話,引發媽媽及大人對社會萬象包括教育、政治、親情、道德等自我反思,所以鄭翊寫這個專欄文章當然避免不了“被要求講某一個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或事情”,這應該算是每個星期必須提供的“意見”。

至於批評,正常時候不會有,因為基本上她的表達能力和文句結構都很通順,只是有時侯小孩愛玩又懶惰,不想好好坐下來處理專欄時,就會引發兩母女一邊寫專欄一邊吵架的事情。

這個專欄每次一寫時是沒有題目的,而是必須先有策劃的題材,需要先有小孩寫好的故事,完成了小孩的部份即《孩子的童話》那部份後,媽媽才能根據文章里的故事和話語,接下去寫《媽媽的鏡子》即媽媽反思的那部份。

●客觀來說,您對鄭翊的文章評價如何?
■哈,我有時跟朋友們提到鄭翊的文章(不是專欄文章,而是她和我分享她在學校自己寫的作文內容時),我確實常常會說“不要以我是她媽媽的角度看”,鄭翊的文章水準和創意、佈局,常常都讓我驚嘆,我也沒有想到她會寫出那些東西,我覺得她的文章水準是超過她實際年齡。

不過,她的文章不符合一般校外作文比賽的要求規格,不是那種框框里可以接受的文章,但是我還是鼓勵她繼續跟著她的創意和感受寫,不必受框框限制。

●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有什麼期許?可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
■ 我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沒有特別期許,因為我相信她在很自然的閱讀環境,以及常常一起到處去遊玩而自然吸收到的生活閱歷,就是她所有寫作的自然資源,不必刻意栽培,我都對她有信心,知道她任何時候都可以寫出根據她的感受和閱歷的創作。

我從來沒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因為鄭翊不需要為了滿足任何人的期望而去寫作,即使不當作家她也可以寫作,即使她覺得不要寫作也無所謂,這是她的選擇。

至於《童話鏡子》出書,並不是要她成為作家。動機只是非常簡單,鄭翊自小愛看故事書,在沒有被刻意栽培下,卻自然而然能用創意投入有趣的創作,媽媽珍惜孩子的創作結晶,於是決定與她一起出書,用文字保存鄭翊成長過程的寶貴記憶。

過後,小孩還是一樣是個普通的小孩,就像鄭翊在出書後告訴我說:“媽媽,我們只是作者,不是作家。”我想,這就是我和我的孩子,最簡單的想法。

(此專題訪問刊於2010年6月27日 《星洲日報》快樂星期天周刊。記者陳燕棣之專題報導。)